|
|
|
|
|
|
2008-09-19 作者:李華芳 來源:新聞晨報 |
|
|
華爾街的突變風云不僅將教育美國,也會帶給中國很多啟示,。尤其是美聯儲的幾番動作,,在引起巨大爭議的同時,也給了大眾一個反思的契機,。 美聯儲的動作并非一以貫之,。對貝爾斯登的援助招來一片責罵聲后,伯南克似乎謹慎了一點,。但沒過多久,,美國政府就宣布接管兩房。斯蒂格利茨旗幟鮮明地認為應該對援助說“不”,。因為這就相當于私人部門獲取利潤,,而公共部門承擔風險,最后也就是納稅人承擔風險,。一個本應堅持自由市場原則的政府對私人部門的援助,,將導致風險社會化,其中蘊含著長期的道德風險,。也許是出于這種擔憂,,美國政府沒有應對雷曼兄弟的求救聲,不過在叫好聲還沒有停的時候,,美國政府轉而又將AIG收歸國有,。并且,18日美聯儲聯合歐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等6家央行聯合向市場注入1800億美元進行救市,,以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機,。 不過可以看出,美國政府也在救與不救之間徘徊。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情況同樣是晦暗不明,,股市下跌,房產市場也不景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救市”似乎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途徑,,即中國政府也應該救市。但這恐怕是一個誤解,,美國的“救市”與希望中國政府進行的“救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就好比不加三聚氰胺的奶粉與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表面上都是奶粉,,但有性命攸關的差別。 坊間希望的政府救市,,無非是希望政府給錢給政策,,把股市、房市都變成政策市,,然后占中國人口少數的投資者可以拿回自己的辛苦錢,。粗粗一看,這種要求與美國的救市區(qū)別不大,。不過問題在于美國的救市要經過一連串程序,,各種意見都得到表達,且都公開透明,。相反,,中國的政策則往往是“半夜雞叫”型。即便中國政府想救市,,其能動用的手段也相當匱乏,。周一的降低“雙率”,似乎也并未給股市注入生機,。 篤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往往忘記向公眾介紹市場經濟賴以維系的兩大基礎,,分別是法律和道德。前者是成文的正式制度,,而后者往往是不成文的非正式制度,,對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來說,兩者缺一不可,。由于次貸危機引致的一系列嚴重后果,,除了從業(yè)者的道德風險之外,與法律監(jiān)管上的寬松也不無關聯,,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監(jiān)管不力,,政府難逃干系,。或許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理論能確切理解經濟周期,,但如果市場上的人們互不信任(由于從業(yè)者的道德風險),并且也對政府失望透頂,,那么大規(guī)模的信心崩盤就難以避免,。 一旦信心崩盤,無論采用何種提振經濟的手段,,都難免失去效力,,至少也會大打折扣。所以重建市場信心,,遠比其他手段要重要得多,。在困境之中,如果沒有信心,,在轉機來臨之前,,市場就已絕望而崩塌。那么在目前的情況下,,政府可以有何作為呢?一是政策制定過程公開化,,二是要嚴格依法監(jiān)管,,不要隨意伸手干預市場。也就是說,,政府首先要對市場有信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