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市場對于央行可能動用利率手段抑制通脹的預期不斷加重,,但反對加息的聲音也不絕于耳,,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是解決通脹,,只要將利率大幅提高導致衰退就可實現,但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主動選擇衰退”,,所以“加息須謹慎,,衰退要預防”,,換而言之,,就是認為要解決通脹問題,必須付出經濟硬著陸的代價,,我們認為此種觀點值得商榷,。 在經歷了近5
年“高增長、低通脹”的發(fā)展黃金期后,,世界各地毫無例外的將迎來在高油價和高糧價共同推動下的以高通脹為標識的經濟調整周期,,其背后的實質則是發(fā)達國家后工業(yè)化和輕型化與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和重型化進程加速疊加所致的全球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矛盾的激化。 一直以來,,央行利率使用并認為受到美聯儲利率政策的制約,,相應維持中美利差,防范熱錢的沖擊也就成為反對加息的重要理由之一,。但實際數據并不支持此種觀點,,例如伴隨中美利差由07年1月份-3%到目前的2.14%不斷擴大過程,自07年始外匯儲備中扣除貿易順差和FDI的部分,,實際呈現凈流入(07年上半年)——凈流出(07年下半年)——凈流入(08年上半年)的狀態(tài),,相應央行的利率政策表現為07年上半年2次加息——07年下半年4次加息——08年上半年維持不變,由此,,中美利差變化和熱錢的變動并不呈現強相關,。相應加息對于平抑通脹預期效果則十分明顯,央行調查顯示居民的通脹預期從07年1季度的44.3%曾沖高至07年四季度的64.8%,在連續(xù)加息之下其回落于08年1季度的48.9%,,而且通脹預期與CPI的歷史數據也表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因此,針對在油價,、糧價和美元貶值共同作用下有增無減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之下,,可能引發(fā)通脹預期的失控,央行應該果斷加息,,而不應成為美國實施通脹稅的幫兇,。 對于加息會進一步削弱企業(yè)盈利能力的觀點,我們認為應從有利于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來考量,,而不能簡單武斷,。雖然今年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但主要受石油,、電力,、化工行業(yè)的拖累,而此類行業(yè)利潤表現不佳又主要是我國資源品價格機制非市場化和國際能源,、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雙重影響所致,。實際上對于爭論已久的資源品價改問題,我們已經錯過了前期低通脹時代的最佳推進時機,,而現在被迫要承擔更多的代價,,進而使得決策層迫不得已在奧運會前上調油價、電價,,以保證供給層面不出現大的問題,。 對我們來說,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平抑通脹預期,,一方面要盡快理順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優(yōu)化經濟結構,讓失衡許久的供需重歸平衡,。如果從此種角度來看待加息,,其對企業(yè)盈利的影響應是正面的,原因有三:一是資源品價改進程的推進,,對于物價短期內的沖擊,,需要通過加息來對沖;二是通過不對稱加息,,一方面扭轉負利率造成的居民福利損失的局面,,同時還能推動銀行競爭力的提升(與傳統(tǒng)的靠吃利差不同);三是包括資金,、能源,、資源在內的生產要素價格機制真正的市場化,,使經濟轉型和提升生產效率的必要條件,對于企業(yè)長期發(fā)展而言是基礎,。 客觀地觀察央行手中的政策工具,,6月份中國購進價格指數升至75.7%的事實,再次證明了人民幣升值無助于抑制國內通脹,,相反卻惡化了貿易條件,,造成工業(yè)利潤向境外的流失;相應伴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上調,,其可用空間已經不多,,而且累積效應已經顯現,所以說實際上央行手中數量工具已經所剩無幾,。因此,,如果說前期的“匯率+數量”的調控是央行在為后期經濟結構調整爭取時間和時機,那么針對已經到來的高通脹時代,,央行則應該盡快進行盯住通脹的本位回歸,,相應利率工具也不應無所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