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6-15 汪朗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中國從古到今,,拿吃喝說事兒的很有一些,。
有往小里說的。唐宣宗時有一宰相,,仗著皇上恩寵,,嫉賢妒能。他的兒子靠著老子的關(guān)系中了進士,,而且還干預(yù)干部任命,,一些受氣多時的官員這下抓住了把柄,聯(lián)手狠參了幾本,�,;噬想m有意庇護,但畢竟事出有因,,于是讓他出鎮(zhèn)淮揚,,換個地方當官去吧。這也是官場上常有的事情,。孰料,,此公就任之后還不忘上書申冤,奏折中有這樣幾句話:“一從先帝,,久次中書,,得臣恩者謂臣好,,不得臣恩者謂臣弱,。臣非美酒美肉,安能啖眾人之口,?”自比美酒美肉,,設(shè)喻可謂尖新,不知是不是淮揚菜給的靈感,。宰相復(fù)姓令狐,,事見《北夢瑣言》。
也有往大里說的,。最著名的就是老子的那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崩献幽悄觐^還不懂得把文章抻長了掙稿費,,這話說得實在有些茍簡,叫人摸不著頭腦,。后人的解釋還明白些,。宋代范應(yīng)元的注解是:“治大國者,譬若烹小鱗。夫烹小鱗者,,不可擾,,擾之則魚爛。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則民傷。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原來小鮮是指小魚,。小魚在鍋中煎熬時,,不能經(jīng)常翻動,否則就成了一鍋粥,。治理大國,,也要如此,不可隨意干涉人民的行動,,也不可常常改換號令,,因為國大民多,稍有變動,,便會惹起很大的擾亂,。這倒是與現(xiàn)在某些的說法暗合,讓看不見的手主事兒,,政府不要瞎攪和,。
不過,老子大約也屬于遠庖廚的君子,,不曉得即便是烹小鮮也不能完全聽之任之,,無為而治。否則,,這魚一面焦黑了,,另一面還是生的,怎么吃,?因此,,司廚者必要時也得翻騰翻騰,時髦話叫調(diào)控,。
中國的廚師雖然沒有把自己的行當與治國方略硬扯在一塊,,其實卻頗知調(diào)控之道。國劇大師兼美食家齊如山先生當年在家中宴客,,席間有一道小吃爆肚兒,。齊先生見廚師做畢,,不禁問了一句:“是不是生了點?”廚師答道,,爆肚出鍋后,,從廚房到餐廳要走過幾道院,此時正值盛夏,,路途之上還能保溫催熟,,等到上桌時,正好,。如冬天則不能如此,。一道爆肚兒,制作時竟然還要顧及天時地利,,瞻前而顧后,,就其運作的精細而言,恐怕格林斯潘老先生當年調(diào)控美國經(jīng)濟也不過如此,。
北京有許多小吃,,像熏豬頭肉、白水羊頭,、炒肝兒,、鹵煮火燒、雜碎湯,,都取自頭蹄下水,。經(jīng)過有心人多年琢磨,精心烹制,,這些下腳料居然成為大眾美味,。其中佼佼者,為爆肚兒,。當年梁實秋先生留學美國,,心中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此君,。待到他學成回京,,居然連家也顧不上回,把行李寄存在車站,,先跑到館子要了三個爆肚兒,,鹽爆、油爆,、湯爆各一份,,酒足飯飽之后,這才起駕回家,。梁先生認為這頓飯是“平生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猶不能忘”,。可見,,當年爆肚兒的吸引力并不亞于時下四大天王之類的明星,。
鹽爆也稱芫爆,因在烹制時要加入香菜即芫荽,。芫爆與油爆同屬爆肚兒系列中的貴族,,多在飯館中制作,真正的平民小吃是湯爆也稱水爆,。其制法是將肚子分割加工,,放到滾水中滾幾下,迅即起鍋,,蘸佐料食之,。
雖說是平民小吃,水爆肚兒在制作上卻不容馬虎,。原料要用當日的鮮肚,,不經(jīng)冷凍,而且以羊肚為上,。將鮮肚仔細洗凈之后,,分割成肚板、肚仁,、肚領(lǐng),、食信、散丹,、葫蘆,、蘑菇、蘑菇頭等不同部位,,然后分而爆之,。爆時必須水大火旺,各個部位在滾水之中逗留時間,,多則十幾秒,,少則只有幾秒,因此非經(jīng)多年歷練難勝其任,。當年爆肚界也有“四大天王”: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以及前門外門框胡同的爆肚楊、天橋的爆肚石,。各靠一技之長,,占據(jù)一方市場。像爆肚兒馮能把牛羊肚分解成十三樣供食客選用,,配制的調(diào)料絕對不加味精,,保證原汁原味,。前幾年爆肚兒馮的后人在北京東直門里再樹招牌時,不少七十多歲的老者趕來重溫舊味,,用牙床與爆肚兒較勁兒,,那股執(zhí)著精神著實令人感動。
吃爆肚兒也有講究,,肚子的不同部位食之齒感不同,。有的脆,比如肚板,、食信,,食之齒間嘎嘎有聲;有的韌,,如肚蘑菇,,吃起來像嚼膠皮,只能囫圇吞下,;也有的嫩,,像散丹、肚仁,。吃時應(yīng)該從粗到精,,嚼不爛的在前,細嫩者殿后,,如此方能漸入佳境,。只選散單、肚仁之類的細貨,,那是外行吃法,。
從爆肚兒烹制上,確可悟出不少治國之道,。不過,,如果讓精于此術(shù)者去當總統(tǒng),一準兒砸鍋,。北京有兩句話說得透徹,,一句是隔行不隔理;另一句,,隔行如隔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