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發(fā)了一篇博文說,,北京房市無泡沫,,房價不高,,比紐約低多了。 《財經》雜志對這個說法當了回事兒,,專門讓記者找了紐約幾個公寓與北京比,,并且還使用專業(yè)統(tǒng)計概念——中位數(shù)證明結論。 結論是什么? 和你我的感受一樣,,北京住宅價格高,,真的高,不過確實比紐約便宜一點,。不然,,紐約100年世界金融和經濟中心積攢的家底,10年就被北京,、上海趕上了,,還不羞愧死。 如果真要PK房價,,全球數(shù)得著的還有倫敦,、東京、香港,、首爾以及臺北,,再加上如今的上海和北京。 復雜問題簡單化,,換算成東京的標準(全裝修,、套內使用面積計算),上海和北京住宅價格差不多是倫敦,、紐約,、東京的2/3,臺北大體與上海,、北京相當,。 這么看,有三個有意思現(xiàn)象:一是,,金融中心,別管環(huán)球金融中心還是區(qū)域金融中心,,房子都貴,!二是,東亞城市只要經濟還可以,,房價都高,。三是,不管東京,、紐約還是倫敦,,商業(yè)地產一般都比住宅貴,唯獨上海,、北京不一樣,,顛倒過來。 金融中心房子貴,原因是金融行業(yè)收入高,,單位個體創(chuàng)造財富多,,能支撐高房價。 東亞國家儲蓄率高,,資本成本低,,再加上文化中,家庭有擁有房產的強烈傾向,,因此很容易形成地產的買方市場,。 上海、北京的住宅與商業(yè)地產價格倒置,,則要耐人尋味得多,。起碼需要兩個層面來看: 第一,北京和上海的資本存在嚴重錯配現(xiàn)象,。真實的商業(yè)回報率或資本生產效率不高,,導致商業(yè)地產價格根本上不去。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北京,、上海的商業(yè)中心的單位面積產出連東京十分之一都不到,充分說明住宅價格想接軌東京那純粹是錢燒的,。 第二,,紐約和倫敦人口都不超過800萬,它們依靠金融一個行業(yè)支撐城市發(fā)展,,都顯得心力不足,,如果兩個2000來萬人口的中國城市靠金融行業(yè)支撐,那估計全世界都會成為一個大“大漏斗”,,沒有可能性,。北京和上海50年內都沒有可能達到紐約和倫敦的收入水平,支撐與紐約和倫敦等同的房價,,難以想象,。 高房價帶來很多負面效應,亞洲的一些大都市都深受其害,。但既是東亞城市亦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房價卻相對并不高,原因在于: 土地私有還是國有,,決定成本和代價是否可以承受,。新加坡土地大部分國有或者公有,使政府有能力低成本建造更多“公屋”,,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就變得容易,。而在土地私有制的許多城市,,因地價很高,政府根本沒錢收購大批土地建造低價住宅,,讓普通民眾居住,。 政府是否選擇以土地作為收入主要來源,模式不同結果有很大不同,。新加坡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崛起,,學習香港模式,以金融,、港口,、貿易收入立城,但沒有學習香港政府賣地求財,。住房的公平化和平民化,,讓新加坡社會資源配置更為合理。從上世紀末,,生產效率提升和發(fā)展持續(xù)性遠超香港(香港如果不是內地支持政策,,早已落后新加坡)。 這么看,,國內城市土地一直是歸國家所有,,可以避免私人土地所有的城市住房難題,擺脫高房價的魔咒,,建立起來一個相對公平,、人性化的人居城市。關鍵是,,政府是否有決心建立一個這樣的制度,。 北京出臺了調控細則,最有威力的一條:一個家庭只能新購一套房子,。但在這前面,,有一個定語,叫“暫時”,。 房地產稅(抑制投機,,寄望于替代土地出讓金,充當土地財政的“終結者”)高懸半空,,似乎還在等待著什么。權威官方專家說,,房地產稅與土地出讓金并行不悖,。各級政府皆大歡喜吧。 加息,,被認為是退出刺激政策最實質的信號,,這周沒有到來,,但上調了0.5%準備金,央行在數(shù)量工具沒有用盡前,,可能不打算使用價格工具了,。 中央房地產新政兩周多,市場仍然不明朗,。大多數(shù)開發(fā)商已經習慣了調控,,依靠經驗,雨過天晴,,世界依舊很美好,,況且這些政策不可能讓他們傷筋動骨。 但據(jù)說,,恒大地產準備全國范圍內85折賣房,,是好事兒還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