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26日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確認,,中國2009年出口總值達1.2萬億美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一段時期以來,,“數(shù)一數(shù)二”的經濟光環(huán)籠罩中國:繼年初傳出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消息后,一些經濟學家預測,,2010年,,中國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相關經濟指數(shù)排名的迅速提升令一些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對于中國經濟可能趕超日本的前景,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菅直人坦言“感到遺憾”,。 菅直人的感慨多少代表了這種復雜心態(tài),。其實,仔細分析,,西方大可不必為排名易位患得患失,,因為在中國諸多關鍵領域缺乏獨立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現(xiàn)狀下,“大而不強”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對此反應過度非但無助于緩解實際困難,,若處理不當,反倒會阻礙中外經貿合作,。 當人們盤點中國之“大”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出口中,有大約六成來自外商控股企業(yè),。人們應當發(fā)問,這個“大”包含的中外資本技術要素的比例和內涵如何,?這個“大”蘊含了多少中國創(chuàng)造,、多少高精尖產品,又有多少靠廉價生產要素支撐的行業(yè),? 作為中國人,,我們尤其應當認真反思,這個“大”果真為國民帶來了實惠,,還是使中國陷入了某種“過路財神”般的虛名,?抑或只是反映了中國經濟長期量化擴張、粗放增長的弊端,? 思考這些問題,,或許有助于掂量這個“大”字的真實分量和性質。 需要承認,,中國的資源稟賦,、人口規(guī)模、發(fā)展態(tài)勢和當代國際格局共同決定了中國的崛起必然性,。作為經濟規(guī)模巨大,、增長勢頭強勁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增長了約70倍,,如果延續(xù)當前發(fā)展勢頭,,超越某些傳統(tǒng)經濟大國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金融危機給歐美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而中國相關產業(yè)所受影響較小,這種“此消彼長”局面客觀上推升了中國的經濟指標排名,。伴隨歐美相關產業(yè)恢復性增長,,某些排名今后仍可能發(fā)生變化�,;谶@些事實,,相關各國需多一份冷靜和客觀。只有跳出排名看排名,,才能超越排名,,認清相關國家在世界經濟坐標中的真實位置和作用。 過去30年的經驗表明,,一個穩(wěn)定,、繁榮的中國會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其溢出效應使世界各國受益。當前,,一些明智的海外商界人士已參透了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機會,。德國出口商協(xié)會(BGA)主席安東·波爾納(AntonBoerner)日前接受彭博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好消息,,德國企業(yè)樂見中國取得經濟成功,,因為“顧客越富有,我們的生意越好”,。 遺憾的是,,一些國家片面看待中國外貿規(guī)模,加緊對華施展保護主義,。來自世界貿易組織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遭受兩反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產品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眾矢之的,。近來,西方以中國經濟規(guī)模提升等為由,,就人民幣升值和氣候變化問題加強對華施壓,,將經濟議題政治化。這無疑不利于中外實現(xiàn)合作共贏,。 相關國家只有站在長遠立場上,,理清中國崛起與本國收益間的正相關關系,才能更好地與中國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對于中國而言,更多“數(shù)一數(shù)二”的頭銜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外界關切,。筆者由衷希望,,在中國政府的“調結構,促增長”大方向下,,這種盛名之下的壓力會更多地轉化為激勵中國苦練內功,、夯實基礎的積極動力,鞭策中國提高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著力推進市場化改革,,理順國民財富分配格局,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辦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