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在日前公布的2010年1月價格政策中,,主流產品出廠價全線上調,,最高漲幅達600元/每噸,。分析稱,鞍鋼,、武鋼等鋼廠也將陸續(xù)上調價格,,這將導致國內鋼價的全面上漲,令本來處于劣勢的中方在鐵礦石談判中更加被動,。
寶鋼又帶頭漲價了,,在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時刻。
寶鋼一漲,,鞍鋼,、武鋼等鋼鐵巨頭也迅速跟風,于是,,國內鋼價出現(xiàn)了全面上漲的勢頭,給下游企業(yè),,特別是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雖然按照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企業(yè)有理由根據(jù)市場變化和經(jīng)營需要,,對價格作出調整,。但是,寶鋼作為鐵礦石談判的代表,,在談判的關鍵時刻作出上調鋼材價格的決定,,實在有點讓人捉摸不透,其真實意圖如何,,值得關注,。
據(jù)了解,對寶鋼來說,,作出這樣的舉動,,并不是首次,2007年11月20日寶鋼作出的2008年一季度價格調整政策,,就“恰逢”2008年鐵礦石價格談判初期,。而2008年2月中方被迫接受日本新日鐵與韓國浦項制鐵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率先達成的2008年鐵礦石價格上漲65%的協(xié)議時,寶鋼又于2008年2月25日公布了二季度價格上漲方案,,漲價幅度甚至超過鐵礦石成本的上漲,。
這些舉動,到底是巧合還是策略,?是無意還是有意,?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選擇?這些問題,,都值得好好分析和研究,。
眾所周知,,寶鋼是中國鋼鐵業(yè)的龍頭老大,寶鋼的價格行為,,被譽為中國鋼材市場的風向標,,無論是漲價還是降價,寶鋼的舉動都會在中國鋼材市場引起連鎖反應,,甚至引起鋼材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
從純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寶鋼的價格策略,似乎沒有任何問題,。因為,,目前市場的鋼材價格、鋼材需求與企業(yè)的成本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調價格是合理的,。但是,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卻不能不考慮:一方面,,一,、二月份都是市場淡季,此刻上調鋼材價格,,市場能否消化漲價的成本呢,?會給市場供求關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另一方面,,目前正是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調鋼材價格,是否會使我國在鐵礦石談判中處于更加被動的地位呢,?我們知道,,企業(yè)效益的高低取決于兩大主要因素:一是價格,二是成本,。價格上漲無疑能夠帶動企業(yè)效益的上升,,而降低成本也能給企業(yè)帶來相應的效益。到底是漲價還是降本,,對企業(yè)來說,,應當作出科學的選擇。這種選擇,,不僅要看眼前,,更要看長遠。
以此來判斷寶鋼近年來的一系列調價行為,,給人的基本感覺就是眼前利益代替長遠利益,,短期利益取代長期利益。因為,,鋼材漲價的直接結果就是帶動鐵礦石價格的上漲,,繼而帶動企業(yè)成本的上升,,漲價形成的效益最終被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完全消化了。
筆者不相信寶鋼看不到這樣做的后果,,唯一的可能,,就是寶鋼想儀仗著自身的強大實力,在未來鋼材價格的競爭中壓垮國內其他競爭者,,保住自己在國內鋼鐵行業(yè)龍頭老大的地位,,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此舉卻損害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讓國外的鐵礦石供應商賺了很大的便宜,。
這樣的舉動,是否應當鼓勵和提倡呢,?在市場經(jīng)濟下,,競爭是殘酷的、無情的,,但是,競爭不能無序,,競爭更不能以犧牲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前提。特別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如何處理好國家利益與企業(yè)利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企業(yè)為了一己之利,,不惜損害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損害國內其他企業(yè)的利益,,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個問題,值得警惕,。如果這種“外戰(zhàn)外行,、內戰(zhàn)內行”的現(xiàn)象不改變,要提高中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中國企業(yè)在世界經(jīng)濟中的地位,,是很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