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年多的中投公司終于重新出海,,啟動了其2009年的第一筆投資,,投資對象仍然是導致其暴虧的摩根士丹利,。根據(jù)中投公司6月2日披露的消息,這次中投購入了12億美元的普通股,,在完成這次收購后,中投公司在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將恢復到約9.86%,。
中投面臨盈利壓力
對這次投資,,雖然中投表示是為了攤低成本,但事實上,,中投面臨很大的業(yè)績壓力,。從2007年9月成立以來,僅有的三筆投資中,,投黑石,、摩根士丹利浮虧達60億美元,而用50億美元投資美國老牌私募基金Primary
fund,,因該基金持有破產(chǎn)的雷曼的巨額債券而前途未卜,。一方面是海外投資的挫折,另一方面卻是輿論的壓力和每天近3億元的資金成本,。
在中投宣布增持摩根士丹利股票的同時,,高盛也在準備減持中國工商銀行的股票,雖然一進一出,,但命運迥然:高盛在工行的投資賺得瓢溢缽滿,,而中投卻為解套而苦苦掙扎。 筆者能夠理解中投面臨的巨大壓力,,中投肯定是要投資的,,而且也是肯定要出海的。但過去一年多來慘痛的教訓起碼告訴我們,,海外的風險之大,,的確超出我們的想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好占的便宜,。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中投貿然出海,依然風險很大,,特別是,,一年多來的運作證明,目前中投無論在定位,,還是在投資策略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清晰。
定位不清阻礙施展
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制度設計非常理想,,將其定位為主權財富基金,并以淡馬錫為模板,,通過商業(yè)化的運作,,為“多余”的外匯儲備搭建一個高收益的平臺,以此與講求安全第一的外管局形成合理的投資邊界,。因此,,中投在定位上應該是一個商業(yè)化的機構,和外管局的投資行為應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然而,,我們看到,中投名為依照《公司法》成立的純商業(yè)化運作機構,,但無論是公司的高層,,還是基本治理模式,都與普通政府機關沒有明顯區(qū)別,,其高層不是來自央行,,就是來自財政部。這樣的一個架構,,一開始就給歐美市場對其投資行為設置種種障礙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特別是,公司在成立的時候,,將主要承擔政策性功能的匯金公司攬入麾下,,這樣,名為商業(yè)機構,,實際卻要承擔很多政策性的使命,。比如,中投通過匯金公司注資農(nóng)業(yè)銀行和國開行200億美元,,究竟是政策性投資還是商業(yè)性投資呢,?如果是政策性投資,顯然違背了其成立的初衷,;如果是商業(yè)性投資,,誰又為這些投資的風險承擔責任,?中投的基本運作架構和職能,此時變得面目模糊起來,。 在海外投資受挫,、職能定位不清、屢屢遭受各種阻礙的情況下,,中投似乎受到西方金融機構在中國大賺的啟示,,想回到國內來投資,,并投資了中鐵,。當然,中投的公司章程沒有說不能投資國內,,但如果投資國內,,事實上就必須進行二次結匯,外匯儲備又回到了央行,,當初成立中投的意義就不復存在,。并且,其投資國內的作用,,無論是股市還是直接的產(chǎn)業(yè),,和一般的投資機構又有何異?
目光宜轉新興市場
筆者建議,,中投目前宜戒除急于盈利,、急于“正名”的心態(tài);與其這時冒險“出�,!�,,不如塞住耳朵不聽任何批評,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投資策略,。在再次出海投資之前,筆者建議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資不要承載那些不該承擔的責任�,,F(xiàn)在很多人建議中投為國家收購海外礦產(chǎn),、石油、大宗商品,、技術等等,,這不符合中投的商業(yè)機構的定位,同時還給中投在海外市場投資制造不必要的非市場性障礙,,反而不利于其經(jīng)營主業(yè),。 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中投首先要解決的是委托投資和招攬人才的問題,,一年來的挫折,,缺乏經(jīng)驗豐富的實戰(zhàn)型操盤手是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在投資策略上,,眼睛不要就盯著歐美市場,。事實證明,對于海外投資而言,,新興市場的收益遠遠大于成熟市場,,中投可考慮將一部分資產(chǎn)配置到新興市場,大膽地到新興市場去賺錢,。如果眼里只有摩根士丹利,、黑石這些連歐美機構都不敢去碰的龐然大物,可能很難在經(jīng)濟衰退中取得滿意的投資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