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上海證券報》一篇題為“三成A股今年步入全流通時代”的報道說,,“全流通”將成為今年的關(guān)鍵詞,而代替去年股市的最熱詞“大小非”,。
但全流通到來,,市場卻疑慮和擔心隨之出現(xiàn)“大小非”巨量解禁,說這要導(dǎo)致股市大擴容,。極端意見甚至把“大小非”當作股市暴跌的罪魁禍首,,因此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光怪陸離。但大部分詬病“大小非”的論者,,都把全流通后的市值增加,,簡單看成需要同量的新資金入市接手的大擴容。這種計算粗糙簡單,,牛頭不對馬嘴,。 從市場交易行為看,增加股票供給,、市場規(guī)模擴大,伴隨的應(yīng)該是成交金額的同步放大,。但怎么計算,,成交金額和全流通市值都不是同一個數(shù)值。那種把全賣出金額等同于全流通的市值的做法,,忘記了交易行為是有買有賣的,。 簡單地說就是,全流通不是全成交,更不是全賣出,。全流通只是股本結(jié)構(gòu)的正常狀態(tài),,它意味著一個市場的全部股票同股、同權(quán),、同價,、同波動,意味著所有投資人的財務(wù)權(quán)益在股本結(jié)構(gòu)上平等,。它只提供交易模式的公平制度框架,,并不對投資指手畫腳,說估值,、斷趨勢,。 當然,全流通后A股的估值怎樣才合理,、投資如何進行,、還有無其他制度缺陷,這些問題可以見仁見智,。但聞“非”色變,,卻談不上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也難說是大盤趨勢分析,,最多就是對市值非常規(guī)增加的不理解,。 即使對擴容敏感是投資謹慎的表現(xiàn),很好地領(lǐng)悟了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原則,,但過分擔心擴容,有點因噎廢食,。因為一個股市若不能擴容,,就像一池死水,遲早會臭,。何況A股20年的發(fā)展本來就非常規(guī),,舉世無先例。而這個市場的非常規(guī),,對中國經(jīng)濟不是利空,,更談不上危險。這種謹慎如同膠柱鼓瑟,,不過是對資本市場的正規(guī)化葉公好龍而已,。 再說要回避投資風險。比如,,在逐漸全流通的A股市場,,“大小非”壓力顯而易見,。要回避“大小非”的風險,一可以等,,二可以不買,,這不是什么解決不了的投資技術(shù)難題。 但市場經(jīng)常出人意料,,顧忌“大小非”影響股價的疑慮未散,,近期市場又頻現(xiàn)限售股解禁后不跌反漲。尤其今年初“大小非”減持的主要渠道——大宗交易成交清淡,,或者還表明經(jīng)去年熊市洗禮后股價逐步合理,,“大小非”也開始惜售了。 雖然不能因此就說A股市場整體估值完全合理,,但要說對全流通擴容的擔心是本輪大調(diào)整的直接原因,,也難以成立。因為全流通不是全賣出,,也不可能全賣出,。道理很簡單:不存在只有賣方的市場。即便全賣出,,也要有人買,;只要市場交易行為形成了買賣雙方,時間會證明有一方做了正確投資,。而保證投資人能夠公平選擇正確的投資,,才是全流通的意義。只有全流通,,A股投資才能做到最基本公平,,因為這讓所有投資人都站同股同權(quán)的起跑線上。 上升到某種政治高度來看,,說全流通是中國股市20年迎來的成年禮,,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只有全流通,,才能同股,、同權(quán)、同價,、同波動,。至于怎么考量新制度的成本?回答也不復(fù)雜,,因為好制度和正確的價值投資一樣,,成本都是過去和當下的,而收益則將在未來體現(xiàn),。因此放下“大小非”的投資人,,才能和中國股市一起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