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進入危機的2008年即將結束之際,2009年的前景并非是一片灰色。
世界經濟的不合理秩序由來已久,,特別是近10年來,世界經濟一直處在“非理性平衡”狀態(tài)———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高生產低消費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的高消費低生產在總量上達到平衡,。 按照一般邏輯,國際經濟的供需平衡被破壞進而貿易減少后,,經常項目的順差國必然首先從擴大國內消費找出路,,經常項目的逆差國則必然首先擴張國內投資,;而投資總比消費來得快,因而順差國受此種危機影響的程度更重,、時間更長,。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當時的貿易順差國美國所受的打擊就比貿易逆差國英國慘得多,,因此也才有了偉大的“羅斯福新政”,。 80年后,中國似乎成了當年美國的角色,,而美國似乎成了當年英國的角色,。于是,就有不少人按照類比邏輯認為,,此次危機中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中國受傷會更重,、恢復會更慢。 這是簡單類比得出的錯誤結論,。因為今日中國有巨大的絕對儲蓄額和極高的儲蓄率,。巨額儲蓄使我們既不會因為恐慌而產生信用危機和金融危機,又為振興實業(yè)提供了充足彈藥,。而一貫低儲蓄的美國當時根本沒這條“諾亞方舟”,。因此,今日的中國絕不是80年前的美國,。 此外,,近300年來,西方主要國家的全球經濟擴張主要靠兩點:先進的國內生產技術和廉價的國外自然資源,。在自由市場沒有擴張到全球之前,實業(yè)和金融資本獲得自然資源的方式主要是政府支持下的巧取豪奪,。 然而,,二戰(zhàn)后,隨著民族國家版圖的最后完成,,各個民族國家對自己的自然資源有了現實的所有權,,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市場先行者和占領者那種通過武力掠奪和低價占有各種自然資源,,從而實現實業(yè)擴張的模式也就走到了盡頭,。 我們知道,生產力有三大要素———體力,、物力和智力,,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絕大多數時間里,,體力發(fā)揮著主要作用,,因此人口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主旋律,;在近300年的時間里,物力也就是生產資料發(fā)揮著主要作用,,因此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主旋律,;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fā)生劇變,,智力也就是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要求新的經濟模式,,但舊的模式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而此次金融危機給了舊模式致命一擊。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就此走向新型工業(yè)化和綠色發(fā)展道路的概率陡然增加,。大破必大立,。 最后要強調的是,危機中的機遇不是撿便宜的機遇,,而是下苦功的機遇,。激活儲蓄進行的經濟擴張要比財政扶持型經濟擴張更市場化、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順利啟動后的巨大消費是中國在反危機和復蘇大賽中能否實現“彎道超越”并最終勝出的“獨家秘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