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長期通脹前景的經營環(huán)境下,中國銀行業(yè)的信用風險將持續(xù)加大,但從盈利角度看,,利潤或將呈現(xiàn)前高后低的特征,。
銀行經營的首要任務便是管理隨信用周期而來的信用風險。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回避信用風險,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在經歷一個信用周期后,銀行依然安然無恙 最近,,國內主要上市銀行先后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業(yè)績報告。出乎許多市場人士的意料,,主要中資銀行的盈利水平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態(tài)勢,,與去年同期相比接近翻番,平均資產回報率普遍再創(chuàng)新高,。國內銀行的盈利能力似乎絲毫未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放緩,、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以及國內通脹壓力加大,、信貸收緊和匯率加速攀升等眾多不利因素影響,。 然而,人們對國內銀行長期盈利水平的擔憂并沒有因此減緩,。細究銀行利潤好于預期的主要因素,,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由于一季度銀行信貸撥備成本繼續(xù)保持在歷史低位,不僅沒有出現(xiàn)預期中的資產質量下滑和信貸損失反彈跡象,,個別銀行的信貸撥備支出甚至在進一步降低,。那么,,國內銀行的全年盈利能力,乃至未來更長時間的銀行盈利前景如何呢,?筆者認為,,這里的關鍵是需要對信貸撥備支出的今后趨勢作出判斷。從中國目前通脹的性質和趨勢來判斷,,此輪持續(xù)多年的國內信用周期正向循環(huán)很可能已經結束,,而一季度的信貸損失數(shù)據很可能只是信用周期從到頂走向反轉的過渡階段的表征而已。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內銀行的信貸損失預計將逐步向長期趨勢水平回歸,。
此輪通脹可能具有長期性
中國此輪通脹的直接推動因素是食品價格的持續(xù)大幅上漲,這一點很少有人存疑,�,?墒牵烤故鞘裁磳е率称穬r格上漲,,以及食品價格上漲與一般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之間究竟是否存在傳遞性,?與市場上一些流行看法相反,筆者認為,,通脹很可能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常態(tài)現(xiàn)象,,而非結構性的、暫時性的價格上漲,。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分析: 首先,,食品價格上漲反映了在全球名義收入多年來持續(xù)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居民需求結構緩慢而持續(xù)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發(fā)的相對比價重估,。簡而言之,,居民需求結構的變化可以歸納為從較低能源占用向較高能源占用不斷升級的過程。當名義收入的增長速度持續(xù)超過廣義能源供給的增長速度時,,這種食品相對于其他商品的比價重估遲早要發(fā)生,。 其次,食品價格的漲幅之大或已觸發(fā)了我國商品和服務價格體系的全面重估,。通常而言,,單種商品的價格波動都不具有很強的傳遞性,然而與其他商品不同,,食品與能源的價格決定著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價格下限,,即工資必須至少能夠購買為滿足勞動力及其家庭基本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能源。倘若勞動定價過于接近這一下限,,那么食品和能源的價格上漲必然迅速傳遞到勞動工資上,,從而使得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面臨價格上漲的壓力。另外從目前的情形看,,依靠勞動生產率提高和擠壓要素報酬來抵消通脹壓力的空間已經基本耗盡,。 第三,,不同商品與服務之間相對比價的調整具有非同步性,從而導致商品價格體系的重估具有長期性,。另外,,在信用貨幣環(huán)境下,價格體系的重新均衡只能夠依靠價格向上調整來完成,,以避免引發(fā)嚴重的經濟衰退(這也正是人類放棄貴金屬本位制,,轉向信用貨幣制度的根本原因)。這方面一個最新的例證是美國,。盡管房地產價格泡沫被指為美國房貸市場危機的罪魁禍首,,但為避免經濟陷入衰退,美聯(lián)儲并沒有放任房地產價格的自我矯正,,而是通過注入更多貨幣或者說通過制造通脹的辦法來化解眼下的危機。 筆者相信,,在我國同樣存在這種通脹自我實現(xiàn)機理,,因為我國此輪通脹前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同樣是不動產價格自2004年以來的先行大幅上漲。顧慮于房地產價格大幅調整對銀行體系安全可能產生的潛在威脅,,政府決策部門很難坐視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下跌,。如此一來,為實現(xiàn)相對價格體系的重新均衡,,目前較高水平的房地產價格將對物價產生持續(xù)的向上拉力,。 有必要指出的是,關于通脹將在中長期內持續(xù)存在,,并從趨勢上看將逐漸加劇的看法,,并不意味著在任何一個時段內,通脹率都會按照線性增長的路徑發(fā)展直至頂點,。事實上,,正是由于重新定價的疊次性,再加上政府價格管制因素的存在,,單季或單年的通脹率觀測值均有可能發(fā)生下降,,但這并不能說明通脹已經結束。只要價格體系的重新均衡沒有完全實現(xiàn),,通脹將持續(xù)發(fā)生,。
中國銀行業(yè)信用風險將加劇
在中長期通脹前景的經營環(huán)境下,中國銀行業(yè)的信用風險將持續(xù)加大,,但從盈利角度看,,利潤或將呈現(xiàn)前高后低的特征。這是因為,,如前所述,,由于企業(yè)產出與投入的相對價格在調整頻率上具有非同步性,,這將導致總有一部分企業(yè),尤其是競爭激烈的下游企業(yè)的經營在某一時段內出現(xiàn)困難,,倘若企業(yè)財務杠桿又恰好過高,,這些企業(yè)可能就無法渡過其產出價格得到調整前的難關,從而發(fā)生信貸違約,。因此總體來看,,銀行的信用成本必然會比通脹發(fā)生前有所上升,并且隨著通脹的加劇而不斷增加,。不過,,在通脹達到頂點之前,整體經濟所面臨的名義總需求依然處于不斷擴大的狀態(tài),,換言之,,企業(yè)景氣總體依然處于上升階段,因此,,信貸違約率盡管會上升,,但總體應當依舊處于可控的水平。 與此同時,,盡管持續(xù)的通脹將迫使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持續(xù)上升,,但由于風險溢價的提高,貸款價格至少會以融資成本上升同樣的速度提高,,
再加上在我國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存款的重新定價滯后于貸款的重新定價,這都將導致在通脹引起的利率上升期內,,銀行利差將持續(xù)擴大,,且信用成本的增加將滯后于利差的擴大。另一方面,,通脹將導致居民金融資產的重新配置行為持續(xù)發(fā)生,,給銀行帶來源源不斷的手續(xù)費收入。這些因素使得銀行整體盈利在這一時期將持續(xù)增長,。 然而,,通脹所導致的信用風險加劇,最終將會體現(xiàn)在銀行業(yè)績中,。一旦通脹達到頂點并進入消退期,,銀行業(yè)的信用周期也將開始滑向低谷,從而真實的信用成本將大量涌現(xiàn),。在這一階段,,隨著通脹率明顯下降,銀行存貸款利率將出現(xiàn)與此前正好相反的調整,即貸款利率的下降將快于存款成本的降低,,從而導致利差可能收窄,。與此同時,企業(yè)財務狀況將普遍受到名義需求增幅乃至絕對額下降,,而勞動工資,、信貸資金利率等要素價格居高難下的雙重打擊,從而引起較大范圍的信貸違約行為,。在這一階段,,銀行不得不為此前過度樂觀的(企業(yè))信貸投放埋單。 此外,,與防止經濟過熱相伴隨的一些反通脹政策也可能在短時期內加劇國內銀行的信用風險,。例如,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提升政策,。盡管存款準備金的提升有助于降低貨幣乘數(shù),,從而減緩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達到緩解通脹壓力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該手段將銀行的相當一部分資產(約占總資產的16%)限制在低收益資產上,直接損害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在此背景下,即便為達到預期的盈利水平,,銀行可能有更強的動力去追逐較高信用風險的信貸客戶,。再比如,盡管人民幣加快升值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yè)內在競爭力增強,,從而在中長期內有利于銀行穩(wěn)定,,但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一些出口部門的經營困難,尤其是在目前海外需求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下,,一些較小規(guī)模的出口企業(yè)已經遇到銷售收入下降和生產成本上升的雙重打擊,,貸款履約能力受到不利影響,增加了銀行信用風險,。
銀行風險定價能力是緩解問題的關鍵
從歷史上看,,通脹的起伏始終伴隨的是貨幣信用經濟的發(fā)展歷程,而信用周期的循環(huán)往復更是貫穿著人類經營銀行業(yè)的始終,。銀行經營的首要任務便是管理隨信用周期而來的信用風險,。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回避信用風險(也無可回避),,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在經歷一個信用周期后,,銀行依然安然無恙。 筆者認為,,培養(yǎng)銀行的信貸風險定價能力是第一要務,。很顯然,,由于信息的不完備性,從來沒有完美的風險定價,,但更審慎的定價將使得信貸增長更可持續(xù),,使得銀行有機會在豐年積累更多的準備金來抵御未來的損失,也使得通脹有可能變得更為溫和,,從而銀行最終所要付出的代價也變得可以承受,。其次,銀行應當采用更為審慎的撥備方法,。監(jiān)管部門應當更多地鼓勵銀行采用跨周期的客戶信用評級模型,,從而盡可能充足撥備。這也是合理定價的技術條件,。此外,,銀行應當充分運用資產證券化技術分散風險。資產證券化不僅不能夠因噎廢食,,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中得出錯誤的經驗,,恰恰相反,需要大力發(fā)展,,這是銀行管理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
(作者為標普金融機構評級分析師,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