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相繼發(fā)生,,食品安全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近日,,在北京召開的“食品安全專家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安全領域首席專家陳君石表示:加快食品安全立法,、促進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總的科學認識是從政府到學者和企業(yè)在內(nèi)所有人的責任。陳院士說,,當前民眾在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上也存在諸多誤解,。(《北京青年報》5月11日)
老百姓在食品安全認識上有哪些錯誤認識呢?陳老先生指出四點:一是對食品要求零風險,,而這是不可能的,;二是傷寒、霍亂,、痢疾,、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但大家過于關注化學性污染,,簡單反感食品添加劑,;三是籠統(tǒng)把假冒偽劣產(chǎn)品與食品安全畫等號,假的東西傷害了健康并不能歸責為食品安全問題,;四是把蘇丹紅,、礦物油等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于致癌食品,“含蘇丹紅的咸鴨蛋每天吃1000個才會致癌”,。 公眾是否存在這些“誤解”,?公道地講,或多或少是有的,。但對民眾這樣的批評出自食品安全專家之口,,不僅讓人感到不舒服,而且很容易形成更大的“誤解”,,甚至感覺專家有為食品安全管理者推卸責任的嫌疑,。好像老百姓不懂得滿足,只知道指責,;好像管理者的工作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不應該接受輿論批評。 著名的“破窗理論”說:如果社區(qū)中有一棟建筑的一扇窗戶遭到破壞而無人修理,,那么,,肇事者就會誤認為整棟建筑都無人管理,從而就得到了自己可以任意進行破壞的某種暗示,,久而久之,,在社會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和繁榮起來,。根據(jù)“破窗理論”,,如果容忍這些瀆職,、不作為形成的食品安全漏洞,,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食品安全失控的混亂氛圍——監(jiān)管者習以為常,,老百姓的怨聲載道也無能為力。 再說了,,現(xiàn)今民眾對食品安全真的很苛刻嗎,?我們處于一個怎樣的消費時代?頻繁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jīng)讓人搞不清楚什么東西該吃什么東西不該吃;大多數(shù)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由媒體發(fā)現(xiàn)后揭露,,政府監(jiān)管部門后續(xù)跟進處理,。有媒體報道說,,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共由23個部門來進行管理,但這并沒有阻止老百姓的肚皮成為食品安全的“試驗場”——在這樣的語境中,,最需要做的顯然是理順管理關系,以更嚴格的手段來提高食品安全,。 當然不可能有絕對的“食品安全”,,偽劣與“有毒”當然有差別,,添加劑與蘇丹紅當然不會一下子令人斃命,,這些道理老百姓未必不懂。但在食品安全領域問題多多的背景下,,老百姓對最嚴格食品監(jiān)管的渴求,,是沒有道理被指責的,;大家對于添加劑,、致癌物、假冒偽劣產(chǎn)品的“超級敏感”也是應受尊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