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各國均表示支持改革存在嚴重缺陷的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并在大方向上已經達成一些共識。11月份在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明確了五項原則,,其中包括增強市場透明度,,加強金融監(jiān)管,,強化國際間金融領域合作,促進國際金融市場的健全性,,并改革國際金融機構,,使其更好地反映國際經濟力量的變化,特別是要增加發(fā)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日前于多哈召開的聯合國發(fā)展籌資問題后續(xù)國際會議也達成了類似的共識,。
但是,,相關改革面臨諸多掣肘。以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儲備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為例,,美元作為一個國家的貨幣,,長期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主要外匯儲備工具。世界貿易約80%以美元定價,,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64%(歐元為27%,,英鎊為5%,日元為3%),。美國可以用本國貨幣支付國際貿易和債務,,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不得不使用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為了應對國際支付可能發(fā)生的不測,發(fā)展中國家還必須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等于將本國的資源以低息或無償的方式貸給美國和其他少數幾個發(fā)達國家,。 在享有美元特權的同時,美國在制定各項經濟政策時,,往往并不充分考慮對維持美元穩(wěn)定和全球經濟平衡應盡的責任,。美國常年保持對外貿易逆差,以外債來支撐國內的過度消費,。當美國對外逆差膨脹到不可持續(xù)的地步時,,美元和美元資產便大幅貶值,從而沖銷掉相當一部分美國的外債,。一旦失衡調整結束,美元又開始升值,,驅動著新一輪逆差,。這種周而復始的失衡往往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眼下,,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是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儲備體系中這種不合理性的體現。 要改革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最理想的方法是發(fā)行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改變以某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各國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工具的現狀。盡管這一設想已有100多年了,,但至今仍不現實,,因為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同意成立一個凌駕于本國主權之上的“世界中央銀行”。 許多國家提出了推行“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的建議。但即使這一比較現實的建議要實施起來也并非易事,�,!岸嘣庇袃蓪雍x:一是增加國際儲備貨幣的種類,二是降低國際儲備中美元的比重,、提高歐元等貨幣的比重,。前者必然會增加各國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方面的成本。后者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元區(qū)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整合,、發(fā)展能否趕上美國,。例如,2008年下半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美元對歐元大幅度升值,其主要原因是國際投資者們仍然認為美國政府債券是資金的“避風港”,,因為美國債券市場的規(guī)模仍然最大,,流動性仍然最強。推行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并不是僅靠政府間的協(xié)商就能解決的,,還要考慮市場因素,。 加強金融監(jiān)管的改革,也不是簡單的“管”與“放”之間的選擇,,而是要建立一個既能防范“系統(tǒng)危機”又能支持健康金融創(chuàng)新的監(jiān)管體制,。 總之,要拿出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有待世界各國以務實的態(tài)度繼續(xù)努力,,密切合作,循序漸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