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準備金率之后,為了有效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遏制通脹,、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央行進一步加息是很有必要的,。 1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1月2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后的準備金率水平已達13.5%,。一年之內9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的這一做法史無前例,,但又并不令人意外,。
從“搬家效應”到“枯竭效應”
在傳統(tǒng)的貨幣銀行教程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屬于強力型的貨幣政策手段,,因而西方央行一般慎用,。但在中國,由于連年來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泛濫,,因此央行的頻繁使用看似違背金融學基本原理,,實則具有合理性與現實性,。 盡管央行今年來頻繁上調準備金率,但總體而言,,前幾次上調的收效并不顯著,。由于各家銀行手中的超額準備金水平本來就較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更多的作用在于“搬家效應”,,即將金融機構手中本來就已富余的資金劃轉一部分至央行,,而對實體經濟帶來的緊縮效應間接、也很微弱,,或者說其作用近乎中性,。 但最近幾次上調,其作用正在漸次放大,。日前與一位中小銀行的人士交流,,他不無憂慮地透露說,時下銀行的頭寸很緊,,如央行再調高準備金率,,他們就沒錢可交了,經營將“枯竭”,。 因此,,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作用能夠從“搬家效應”過渡到“枯竭效應”,恰恰說明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它無疑會有利于抑制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
加息有可能接踵而至
那么,準備金率提高之后,,銀行注定會為此而緊縮信貸嗎,? 也未必。 從經營層面來看,,銀行的資產主要由貸款和貨幣市場的投資構成,。目前,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為7.83%,,遠遠高于貨幣市場回報率3%-4%的水平,。這樣看來,提高準備金率固然會使金融機構可貸資金減少,,但由于貨幣市場利率水平仍大大低于貸款基準利率,,因此,金融機構的理性做法有可能是,,通過變現其貨幣市場中流動性資產的方式,,來補充可貸資金,以使其放貸能力不受削弱,。 同時,,由于目前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不暢通,央行提高準備金率固然會使貨幣市場利率水平適度走高,,但卻無法帶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上升,也就無法使得市場主體的貸款需求減弱,。 由此判斷,,在準備金率提高之后,為了從需求層面有效遏制信貸,,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 從當前物價水平來看,盡管9月份CPI已較8月份有所回落,,但未來物價走勢的基礎并不牢靠,,不確定性因素依舊存在。 因此,,當前物價水平反彈的壓力依然很大,,而且,從央行的分析報告判斷,,年內的整體CPI將達4.5%左右,,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87%,這說明,,為了保證存款實際利率不為負,,央行亦有必要加息。 由于我國恩格爾系數較高,,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的漲價極易改變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而全面通脹的預期一旦形成,將會使消費者的行為發(fā)生變化,,最終導致物價水平全面失控,。 因此,當前穩(wěn)定消費者的價格預期還是十分重要的,。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意義在于,,彰顯政府反通脹、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決心,,因而能夠降低全面通脹預期,。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準備金率之后,,為了有效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遏制通脹、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央行進一步加息是很有必要的,。當然,,緊縮的調控措施并非貨幣政策可以“一柱擎天”,當前宏觀調控中發(fā)揮財稅政策,、產業(yè)政策等的作用也很重要,。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