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王爾德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個年頭,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過去這些年里,,對改革前景抱有疑慮的聲音從未停歇,,而中國經濟一路走來,偶有波折,,但總體上勢不可擋,,粉碎了所有看空中國的預言,。財經記者王爾德采寫的這本《改革:新經濟政策向何處去》,,出版可謂正逢其時,,在中國經濟雖有放緩,但依然強勢的今天,,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顯得尤為必要,。
雖然這本小書匯聚了世界各國專家,,身份和學術背景各不相同。但談及中國改革的前景,,論題很快就集中到少數幾個問題上面,,這幾個問題大家一直都很關心,應是未來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個是中央與地方的治理結構關系,。上世紀90年代末已有一些經濟學家意識到,中國在經歷了農業(yè)和工業(yè)改革之后,,經濟增長動力的最重要來源可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實行的分權改革,,尤其是財政上的分權。這種政府治理模式賦予地方政府極大的動力,,放手競爭,,保證全國GDP的增長速度維持在高水平,。
可是這種模式也日益暴露出缺陷,,如地方政府之間不正當競爭、經濟秩序失范,、市場分割,、發(fā)展目標短視等。專家們給出建議,,并不是簡單地在分權和集權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而是更深入地完善目前的分權式治理模式,修正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改變考核機制,,完善法律,爭取做到地方政府“責權一致”,。
第二個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的問題,。環(huán)境惡化與資源耗竭,不僅在當下中國是個突出矛盾,,放眼世界也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近兩年中國空氣狀況加速惡化,,使得人們愈加關注這個命題。而真的解決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標往往直接與經濟發(fā)展的目標相沖突。
一些官員提出,,在環(huán)境與資源問題上,,改革執(zhí)行者應有更大勇氣,科學論證,,大膽執(zhí)行,,突破現有的壟斷格局。不管水電,、核電,、特高壓,能源的各個領域都存在激烈的爭論,,還有更復雜的利益糾葛,。真正的改革雖然困難,但也要一步一步推行下去,,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功過是非由后人來評述。
第三個問題則是城市化問題,,這在全書中也占據了很大篇幅,。城市化雖是一個總體趨勢,但會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農業(yè),、工業(yè)的轉型,到土地制度改革,,到戶籍制度改革,,再到社會公平的推進,所有這些都與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著名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談了基于日本的經驗,。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城市化曾為其注入強大的動力,,中國也不會例外,。
中國可以借鑒日本處理城市公害的許多經驗,但中國所要面臨的問題也比日本更多,。因為中國人口更多,,基數極大,人口流動規(guī)模遠非日本能比,。由此引申出來的流動人口在城市里的居住,、交通,、醫(yī)療、教育,,無一不是讓人深感棘手的難題,,戶籍制度遲遲不能松動,原因也在此,。目前的城市化已經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許多城市病涌現,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現在針對城市化的改革,,絕不是單純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妥善安置進城農民工生活就可以解決的,。城市化進程聯系著城市和農村這兩頭,,兩頭都有問題要解決。城市化進程既要改變一些土地的性質,,又要改變大量農民的身份,。身份要伴隨著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對很多農民工而言,,都是一個無比艱難,、充滿辛酸的過程。
所以目前的改革目標已不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提高經濟發(fā)展的質量,。談及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許多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社會公平,。過去三十年,,社會公平并不是改革的基本目標,這就使得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矛盾逐漸突出,。如果不能妥善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就有可能演變成未來發(fā)展的重大阻力,。
雖有這么多問題,但是展望未來,,專家們都表現出樂觀的傾向,。中國經濟改革在過去三十多年里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今面臨挑戰(zhàn),,但仍有巨大潛力,。在未來幾年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略有放緩,,因為中國經濟要從單純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深化改革,,消除社會不公。即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放眼全球,,它仍是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足以令國人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