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也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這個島國帶給了中國人半個多世紀的痛苦記憶,,又以仰慕中華文明而著稱;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獲得了日本政府,、企業(yè)和民間的鼎力支持,,也因此為日本開創(chuàng)了其夢寐以求的大市場,但近年來中日在外交諸場合口角不斷,以至于東亞,、亞洲的融合因此長期無法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人的日本印象,往往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以及具體問題上的矛盾,、混亂,。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了解日本,日本經(jīng)濟,、社會,、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很大。盡管如此,,日本仍可稱為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可能詳盡的了解到日本許多方面的許多特點,卻很難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助于把握和預測的邏輯,。一言以蔽之,,對于日本,我們?nèi)匀煌A粼凇爸灰姌淠静灰娚帧钡膶哟巍?/P>
哈佛日本史權威,、哈佛燕京學社社長阿爾伯特·克雷格所著的《哈佛日本文明簡史》,,是從其之前出版的《世界文明的遺產(chǎn)》一書中,抽離出有關日本的章節(jié)再予以擴充改寫而成的,�,?死赘窠淌谝蔡匾鈴娬{(diào),書中的敘述,,凝聚了哈佛燕京學社等歐美日本史,、亞洲史研究權威機構(gòu)的大批專家的思想成果。這本書的篇幅并不長,,中文版的字數(shù)僅僅只有17.5萬字,,但在有限的篇幅中,克雷格教授卻清晰的為讀者解析了日本文明演進的邏輯——這一點在許多動輒上百萬字,、幾百萬字的文明史專著中體現(xiàn)并不明顯,。可以認為,,《哈佛日本文明簡史》對于中國讀者加深對日本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了解,,可以起到其他同類國別史作品無法替代的作用。
日本文明的起源,,來自于東北亞移民的輸入,,也為日本列島帶來了青銅器、鐵器和農(nóng)業(yè)革命成果,。從一開始,,日本文明就呈現(xiàn)出對于海外先進文明成果的開放性態(tài)度,,而與之同時,在可據(jù)考查的日本文明早期,,也出現(xiàn)了外來文明的本土化變異特點,。克雷格教授從早期日本的宗教說起,,指出日本神道教的誕生和延續(xù),,就與一海之隔的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的宗教文化沿襲有著很大差異。這正是日本文明,、文化,、社會,兼有開放性和積極變異后轉(zhuǎn)向封閉兩大特點的來源,。
在漫長的古代,日本從來就沒有發(fā)育出成熟的平民文化體系,,貴族文化和貴族政治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這種特色既可以解釋日本貴族文化傳統(tǒng)及其成果(如能劇、茶道),,對于理解古代日本宮廷政治,、宗教發(fā)展的異質(zhì)性也是有幫助的。日本在12世紀后進入了封建時代,,其開放性傳統(tǒng)使之可以大膽采用西洋武器,,但大名爭霸卻帶來同期歐洲大陸上的世紀混戰(zhàn)相反的結(jié)果,即空前封閉的德川幕府時代,。此外,,由于長期未能普及平民化教育,日本的平民文化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趣味低下,、目無尊卑,、世俗勢利甚至淫穢不堪的特點。
日本文明的前兩次文明突變,,都來源于東北亞(中國)先進文明的輸入,,第三次文明突變則是“黑船來航”事件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沖擊。日本以自身獨特的文明吸收和消化方式,,融合了西方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體制,,但融合的產(chǎn)物卻是生硬拼接在一起的,,正如克雷格教授在書中所指出的,最終成為了“混合了天皇神圣,、神道教和儒家倫理”的軍國主義體系,。這股體系,,本身不是西方文明的產(chǎn)物,而是日本文明誕生以來多個舊時代價值遺存的混合體,。即便是19世紀末最為反動的沙俄,,以及君主專制色彩濃郁的德國,與英美法政體的共同點,,也遠遠多于與日本軍國主義體系的相似之處,。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曾在美國占領當局控制下,,對這股體系開展過反思,,但很快被冷戰(zhàn)所打破,這正是近年來日本政界極端右翼勢力再度抬頭并獲得相當一批民眾支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