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臧云鵬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
假如你耕地不足,,糧食不夠,,即使手攥大把銀子,,余糧戶偏偏不愿賣糧給你,你是不是覺得銀票不過是廢紙幾張,,從而恐慌加劇,?再假如,,你是純熟的棉農,曾過上因種棉致富的好日子,,可突然有一天,,進口棉以超低價沖擊中國棉花市場,你被迫把棉籽降價出售,,刨除成本,,辛辛苦苦一年到頭,,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甭談養(yǎng)活全家了,,是不是打算明年改種賺錢一些的水稻玉米,?又假如,明年你真改種了水稻玉米,,但進口的大米和玉米,,一樣遠低于你的價格,你又只好改種其他糧食作物,,但每當你改種其他糧食作物,,很快,進口的糧食都低于你的價格,,你總是賺不到錢養(yǎng)家,,于是你一狠心,干脆撂荒,,進城打工……
衷心希望以上的假設不會發(fā)生,。可當我展讀臧云鵬的《中國農業(yè)真相:外資對于中國農業(yè)的滲透和控制》時,,心中不免打了個寒戰(zhàn),。
外資的狼煙確已滲透進中國農業(yè),且在部分領域呈現(xiàn)綁架和控制之勢,。有一組數(shù)據(jù)為證:2010年,,中國進口大豆5480萬噸,80%來自美國,;中國食用油市場,,65%以上的份額掌握在外資手中;2011年,,中國進口棉花336.38萬噸,;2010年,美國“先玉335”玉米種的播種面積占中國玉米播種總面積的13%,;中國每年生產化肥消耗1000多萬噸鉀鹽,,其中600多萬噸依賴進口;一粒洋種子,,竟然可以賣出金子的價格,;現(xiàn)在,中國農業(yè)門戶洞開,,外資兇猛來襲,,大豆、棉花、玉米,、
豬肉,、鉀肥、農地,、種子,、農藥、轉基因,、糧倉等農業(yè)產業(yè)鏈將無一幸免,。
這是不是很危險?
記得經濟學家茅于軾老先生在談到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時,,用了個詞“國際貿易”,。他的意思大概是,耕地少了不可怕,,糧食減產也不可怕,,我們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購買糧食,。另一種意思是,,只要全球不缺糧,中國也就不缺糧,。《中國農業(yè)真相》經過層層解析,,認為事情并不如此簡單,,問題也絕非那么容易解決。
臧云鵬條分縷析,,首先從美國農業(yè)發(fā)展史入手,,揭示出它擴張中的侵略性色彩。美國農業(yè)生產在十九世紀就開始過剩,,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救濟費用和軍事貸款挽救了它,。但戰(zhàn)爭不會天天發(fā)生。戰(zhàn)爭一停,,農業(yè)危機馬上來臨,。為此,195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農產品貿易發(fā)展和援助法》,,使糧食援助制度化。這個法律后來經過不斷修改,,但宗旨始終未變:通過高額農業(yè)補貼向海外市場傾銷農產品,,把糧食援助或商業(yè)出口作為一種籌碼,以換取別國在貿易和政治上的讓步,獲取美國所需的礦物資源和能源,,向有支付能力的國家索要較高的糧食出口價格以增加國家收入,,影響其他國家在聯(lián)合國中跟隨美國表態(tài),以及在人權問題上向他國施加壓力等等,。從此,,美國農業(yè)政策的重心從限制種植面積轉向了對外傾銷,而且成為外交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農業(yè)成了徹頭徹尾的侵略性產業(yè),。
1971—1976年出任美國農業(yè)部長的厄爾·布茨,曾公開在1974年11月19日的《時代》雜志上撰文:“糧食是一種手段,。它在美國外交談判中是一種武器,。”國務卿基辛格則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
了解了美國農業(yè)的歷史,我們也許會更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農業(yè)今天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隨后,,臧云鵬從大豆、棉花,、玉米,、轉基因食品、種子,、鉀肥等方面描述了一場場慘烈或無聲的控制與反控制的中國農業(yè)“戰(zhàn)爭”,。
且以大豆為例。2003年12月18日,,芝加哥“血淋淋的冷”,,但是大豆很瘋狂,價格一路狂漲,。中國企業(yè)家和美國大豆商在簽完250萬噸(14億美元)采購合同之后,,又簽了一份250萬噸的意向合同,中國2004年度采購可達900萬噸,。其中大連華農豆業(yè)集團李廣富簽的價格是每噸4100元,,換算之后為每蒲式耳1078美分。但是采自美國的大豆剛剛到貨,,美國農業(yè)部公布美豆意外大豐收的消息,,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立馬狂瀉,從2004年4月起,四五個月之內跌回每蒲式耳500美分左右,。這樣一來,,麻煩就來了:你得按你選擇的最高點價格支付貨款,卻又要按跌下來的價格出售豆油和豆粕,。簡單說,,中國大豆采購團以每噸4000元以上的價格采購的250萬噸大豆,每加工一噸就要虧200元,。由此導致的惡果是中國大豆壓榨業(yè)的集體淪陷,。11月,大豆油最低跌到每噸5500元,,豆粕最低跌到每噸2400元,。虧損一步步放大。李廣富的華農豆業(yè)集團公司在進退維谷中無奈停產,。全國7個廠全部停產,,每月?lián)p失高達3000萬元,硬挺著的中國壓榨商已到了一根稻草就能被壓垮的地步,。2005年秋季,,李廣富的企業(yè)不得不向托福國際集團賣出了30%股權。而托福國際大股東,,就是美國的ADM(世界上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yè)之一)。之后,,南京華農,、東莞華農、霸州華農分別被美國的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兼并,。這四家國際糧商通過快速收購,,很快掌握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至2006年4月底,,仍在開工的97家大豆壓榨企業(yè)集團中,,外商獨資或外資參股的有64家。外資兼并的一個不容商量的條件,,是必須購買進口大豆,。有人算了一筆賬,每多進口100萬噸大豆,,中國東北就有130萬農民離開大豆種植業(yè),、離開土地,甚至失業(yè)。
是不是美國大豆格外營養(yǎng),?否,!論質量,美國西部地區(qū)的大豆跟黑龍江大豆差不多,,甚至還略低一些,。阿根廷大豆的含油量和含蛋白質量則遠低于黑龍江大豆,美國東南部地區(qū)大豆含油含白量雖高于黑龍江,,但主要用于食品方面,,價格遠高于一般的榨油用大豆。只因為美豆便宜,,而美豆便宜是因為有美國政府的財政補貼,,美國豆農可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向中國傾銷而不賠錢。如與中國大豆比拼價格,,美豆可一路降價,,直到國產大豆破產。
臧云鵬寫這本書的初衷,,當然不是排斥開放,,而是提醒人們重視過去粗放式開放中存在的輿論和政策問題,重新定位國有企業(yè),,盡最大努力在開放中創(chuàng)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使企業(yè)在開放中學會競爭,把決定農業(yè)命運的主動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