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海 |
陳海,,貴州人�,,F(xiàn)任《博鰲觀察》執(zhí)行總經(jīng)理,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特約研究員,,偏好商業(yè)寫作,。曾任職《中國新聞周刊》副主編,、《南方人物周刊》主筆、《南方周末》記者,、貴州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系)特聘講師。從事媒體工作期間,,長期致力于時政新聞及調查類報道的實踐與探索,,有編著作品《真相的力量》等。
在中國商海的風口浪尖,,活躍著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曾經(jīng)是“體制內”的官員,知識界的精英,,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使他們躍身商海,,他們中的佼佼者,如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中國期貨教父田源,、中國誠信公司董事長毛振華、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等人,,如今掌領著商界的多個門派,,各顯風騷。他們下海,、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們與中國經(jīng)濟30年高增長中呈現(xiàn)的“中國秘密”又有怎樣的關聯(lián),?日前,,著名媒體人陳海花費一年時間與這些商界領軍人獨家對話,,帶來新書《九二派》,,講述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商海浮沉。
對話陳海
問:在你心中,,“九二派”有什么樣的具象,?
陳海:早在2002年,,就已有媒體將他們定性為“紅頂商人”,所以在我多年前的印象里,,這批從體制內出來經(jīng)商的官員,,多少有些“紅頂”的意味。但在后期我的采訪里,,他們基本不承認,,但也不否認體制便利對他們創(chuàng)業(yè)多有助益,用毛振華的話說,,“九二派”企業(yè)家有超強的“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這其中多有深意�,,F(xiàn)在我對“九二派”的理解,借用經(jīng)濟學者秋風在我微博上的評論,,“用清末的詞匯,這叫‘紳商’”,�,!熬哦伞笔紫仁蔷ⅲ浯问窍潞�,,尤其后者是理解“九二派”概念的關鍵,,因為這一新的人才配置機制可能是“中國秘密”(中國經(jīng)濟30年高增長)的核心。
問:在大眾的理解中,,當年下海經(jīng)商的人群,,不少人是因對現(xiàn)狀不滿,還有部分是被生存所迫,。但《九二派》里訪問的許多人,,當年有很好的前景,他們下海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陳海:大眾對他們當年的“下�,!倍嘤姓`會,我認為不能單獨把1992年孤立出來,,縱使這一年發(fā)生的幾起重大事件確實在客觀上促成了公務員下海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但脫離當時的語境,無法真正解釋有“企業(yè)家才能”的“領導力”為何會大面積從體制離開,,向市場配置,。
另一個背景是,這撥青年才俊皆出身名牌大學,,混跡中央國家機關,,他們都有一個普遍的特征,即身居閑職,,雖然官至局級,,但手中并無實際權力,,空有政治抱負,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對我說:“你當著處長局長,,權力大無邊,你會下海嗎,?不會的,。你若做了國家領導人的秘書,滿世界飛,,你會下海嗎,?不會的�,!�
問:“九二派”和商界其他人的區(qū)別究竟存不存在,?
陳海:存在。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九二派”企業(yè)家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集體主義和國家意識。起因在于,,他們青少年時代共同學習過雷鋒,,也熏染過集體主義的教育,這種教育固然有缺陷之處,,其基本的價值觀是要個體服從集體,、要為國家做貢獻,這是這一代人最基本的特征,。
問:“九二派”對中國經(jīng)濟最有價值的影響是什么,?
陳海:我認為“九二派”企業(yè)家的主要貢獻,是精準選擇行業(yè)并帶動了整個行業(yè)在中國的發(fā)展,,比如果汁業(yè)是朱新禮開創(chuàng)的,,拍賣業(yè)是陳東升開創(chuàng)的,信用評估是毛振華開創(chuàng)的,,田源是期貨業(yè)的拓荒者,,馮侖胡葆森成為地產(chǎn)業(yè)的佼佼者,這是他們在商業(yè)史上的價值,。
陳海寫給讀者的話
媒體人陳海:對“九二派”的關注由來已久
“九二派”一詞,,出自陳東升,它準確定位了1992年前后造就的一批“社會主流精英下海組成的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企業(yè)家群體”,。早在2002年4月的《中國企業(yè)家》上,陳海便看到了“九二派”的概念,,出于對商業(yè)史的熱愛,,此后多年作為媒體人的陳海一直關注著這個群體,。
70后作者陳海是我們貴州老鄉(xiāng),自小喜愛文字,,高中時曾拿到貴州省黔南州中學生作文比賽一等獎,。貴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他頂著父母的壓力,,放棄了收入頗豐的機關單位,,選擇了進入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成為一名記者�,!爱敃r我就兩個愿望,,一是做記者,二是離開貴州,�,!�
可能陳海自己也不曾料到,當年一語成讖,,兩個愿望竟然先后實現(xiàn),。1998年2月,在電臺待了兩年半后,,陳海脫離“體制”,到了廣州,,繼續(xù)他的新聞路,。初到廣州,他先后在客村,、三元村住了三年,,“兩個城中村都是魚龍混雜,吸毒者,、‘小姐’就是我的鄰居,,窩在地下室看不到天。后來在三元村,,每天都能聽到飛機從頭頂飛過的聲音,。”緣于童年時小城鎮(zhèn)的生活,,新聞人的職業(yè)經(jīng)歷,,以及這段居住在城中村的過往,讓陳海心里總有一個草根情結不可割舍,。
從《粵港信息日報》到《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廣州是陳海新聞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光,。按照他的話說,,“這是我記者經(jīng)歷中最閃亮的日子,,也是我生命中最有活力的時光�,!�
這段日子里,,他曾經(jīng)為了揭露一個涉及幾千人的詐騙集團,冒充員工進入公司內部做臥底,,褲兜里錄音筆上閃著亮光的紅色指示燈被人發(fā)現(xiàn),,差點招來一頓毒打,“我謊稱是煙頭,,幸好糊弄過去了”,。也曾受人威脅,“當?shù)毓采踔翜蕚渑扇吮Wo我”,。很長一段時間,,陳海出門,兜里都揣著一把匕首,。
2007年,,與離開貴陽時一樣,相同的新聞理想讓陳海轉戰(zhàn)北京,,《中國新聞周刊》邀請他成為該刊副總編,。身為管理層,不用再在一線奔忙,,但他心中的“戰(zhàn)斗”激情卻時時涌動,。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主動請纓,,親自帶隊前往,。在成都的30天,他目睹了太多生死,,充滿著“發(fā)聲”沖動,,他一面做統(tǒng)籌指揮,一面深入一線,,見證這場災難,,那時候的他,“聽見了災難啃噬心靈的聲音”,。
媒介上的陳海是他職業(yè)的一面,,而在網(wǎng)絡上他有一個叫得很響亮的名字——“陳曉守”,以“陳曉守的手”命名的博客幾年前訪問量就超過了200萬,。他在博客里貼報道,、論時事、談生活,都能引來大批的圍觀者,。如今興起的微博,,他的粉絲量也高達30多萬人。
作家陳海:采訪“精英”,,沒想象中那么難
去年5月,,陳海接到在亞布力論壇工作的好友傅小永的委托撰寫《九二派》這本書。對他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兼具吸引力與挑戰(zhàn)的事情,。
能向這群中國最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發(fā)問,是陳海多年最向往的機會,,通過他們的經(jīng)歷觀照自身,,定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這更是一段迄今無人關注和記錄的歷史,,能第一個參與記錄,,并讓更多人知曉,這其中的價值無可估量,。但與這些閱人無數(shù)的商界大佬們平等溝通,,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會比常人要困難許多倍,。沒想到的是過程卻比他想象的輕松,,因為有了集中中國有思想、有發(fā)展?jié)摿Φ钠髽I(yè)家論壇——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的強力支持,。而作為職業(yè)新聞人時訓練的判斷力和思考方式,,對人物的把握能力,也使得他在與大人物打交道的時候,,能夠從容、自然,。用陳海的話來說,,這是他17年媒體經(jīng)驗的集中爆發(fā)。
“前期的公關,、聯(lián)系,、溝通,沒有花我太多的精力,,我才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于創(chuàng)作本身,。”說到真正的困難,,是企業(yè)家們都太忙了,,能給予的采訪時間太有限,這讓陳海覺得十分遺憾。比如馮侖,,就分別約了兩次,,第一次半小時,第二次一個半小時,,兩小時的對話對陳海來說簡直是“惜秒如金”,,每個問題都得切中要害,“在有限的時間內,,我想我做得足夠好了,。”給了他最充足時間的是陳東升,,特意騰出了一個下午,,大概四個小時,但陳海依然覺得不夠,,“當然是越多時間越好,。”
事實正如之前所料,,此番與精英的對話,,他們身上那種對成功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對挫折的韌勁和抗壓能力讓如今擔任《博鰲觀察》雜志總經(jīng)理的陳海也受益匪淺,,“也可能這是我所欠缺的,,所以感受比較特別。比如馮侖的成功,,經(jīng)歷過內訌,、負債累累的波折;郭凡生,,騎著自行車在中關村販賣商情起家,;黃怒波,最早時倒賣茶葉,,買了卻出不了手,,根本不懂買賣;田源,,投資亞布力失敗,,在挫折中重新崛起;劉舉,,創(chuàng)業(yè)失敗過一次,,金地是他二次創(chuàng)業(yè);毛振華,,甚至遭遇過紀委調查……”
“每一個企業(yè)家的成功,,都絕非偶然,。機遇當然重要,但機遇都是給有能力的人準備的,。好的機會留給庸人,,他也把握不住�,!标惡Uf,。
●《九二派》
該書主要是通過探究體制和“92派”企業(yè)家的關聯(lián),如他們下海創(chuàng)業(yè)選擇這個行業(yè)的最主要原因,、體制關系給他們的擇業(yè)帶來什么樣的便利,、甚至他們是不是變異的“紅頂商人”等問題,來探尋中國經(jīng)濟高增長的秘密所在,。另外,,書中也為1992年國家體改委出臺的兩個文件——《有限責任公司暫行條例》和《股份公司暫行條例》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