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出版:中信出版社 |
羅伯特.彭斯就是一位曾經(jīng)想到大英帝國廣闊的疆域中碰碰運氣的人。事實上,,1786年,,由于感情受挫,他曾認真想過到牙買加闖蕩的問題,。但最后,他誤了航船,在仔細思量了一番之后,,又決定留在蘇格蘭。他的詩歌和信件都為我們審視18世紀英國的政治經(jīng)濟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視角,。
彭斯出生于1759年,,時值七年戰(zhàn)爭的激戰(zhàn)期,他是阿洛韋一位貧窮園丁的兒子,。早年在文學(xué)上取得的成功雖然給他帶來了成就感,,但卻沒帶給他金錢。他曾嘗試過種田,,但是生活并未改善多少,。不過,,第三個機會朝他打開了大門。1788年,,他向一個消費稅委員會申請成為收稅員,。這份工作比他那廣為人知的酗酒和斗毆等不良習(xí)氣更令他尷尬。正如他向一個朋友坦白的:“我并不否認……我坐下來在這張可憎的,,沾滿了‘像馬背上的寄生蟲一般受詛咒的消費稅’的血腥氣息的紙上,,給你寫信……為了光榮的賺錢事業(yè),我會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人,。”但是,,“一年35英鎊的收入對一個貧窮的詩人來說,,確實是個不錯的最后選擇�,!彼姓J:“做一名收稅員確實有辱門楣,,可是我也沒打算讓我的職業(yè)為我爭光;雖然工資比較微薄,,但是我25年的人生經(jīng)歷告訴我,,我不可能期望比這更多的奢侈了�,!薄叭藗冄哉勯g可能會表露出對收稅員的不恥,,但是對我來說,支撐我的家庭,,并讓我在這世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收稅員的收入而壓抑自己作為詩人的成就感,,彭斯由此成為帝國偉大的金融鏈條中的一環(huán)。英國對法國的戰(zhàn)爭是靠一而再,、再而三的舉債支撐的,,英國的實力也是國家負債所支撐的。這筆債務(wù)隨著大英帝國新領(lǐng)地的擴大而相應(yīng)增加,。當彭斯開始為消費稅委員會工作時,,英國的政府負債高達2.44億英鎊。因此,,消費稅委員會的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征收必要的稅負,,以支付這筆債務(wù)的利息。
那么,誰來繳稅呢,?當時主要的應(yīng)稅貨物包括烈酒,、紅酒、絲綢和煙草,,還有啤酒,、蠟燭、肥皂,、淀粉、皮革,、窗戶,、房屋、馬匹和馬車,。理論上說,,所有稅負都是向應(yīng)稅商品的生產(chǎn)商征收的,但實際上,,這些稅負都轉(zhuǎn)嫁給了消費者,。人們喝的每一杯啤酒、每一杯威士忌,,以及每根煙的價格實際上都含稅了,。正如彭斯所說,他的工作就是“用征稅這一無情的車輪碾碎酒店老板和無賴們的面子”,。但是,,好的東西也要被征稅。人們看書時點的每支蠟燭,,甚至洗東西用的肥皂都得納稅,。當然,對暴發(fā)戶來說,,這些稅負微不足道,,但是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筆稅負就占到了相當大的部分,。因此,,大英帝國海外擴張的成本—確切地說,就是國家債務(wù)的利息—實際上是由英國的貧困家庭負擔的,。那么,,誰收取了這筆利息呢?那就是少數(shù)精英階層,,主要是英國南部的一些債權(quán)人,,約有20萬個家庭,是他們將其財富的一部分投入這個高收益的“基金”之中。
18世紀80年代最大的疑問之一,,就是為什么當時的政治革命會在法國—那里的稅負更輕,,實行遞減稅的情況也更少—而不是在英國爆發(fā)。彭斯本人就是一個深受革命思想吸引的人,。事實上,,他的詩作《無論何時都要保持尊嚴》就為革命年代譜寫了一曲永恒的贊歌。作為一名文化精英,,彭斯極其憎惡“自負鄉(xiāng)紳的極度愚蠢,,或者一步登天的暴發(fā)戶們的極端傲慢”。雖然他自己是收稅員,,但他還是寫過一首鞭撻收稅工作的流行詩《魔鬼也要遠離收稅官》,。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彭斯還是放棄了他的政治信仰,。在鄧弗里斯郡的一家劇院里,當他被人看到獻唱一首革命歌曲后,,他不得不向蘇格蘭消費稅委員會寫了一封表示悔過的解釋書,,發(fā)誓今后將在革命的問題上“封上自己的嘴”。
艾爾郡可憐的飲酒者和吸煙者,,遠非大英帝國中最慘的人,。在印度,英國征稅所帶來的沖擊更大,,因為扶搖直上的印度軍隊的經(jīng)費不算在英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的帝國開支之列,。不幸的是,在孟加拉稅收增加的同時,,一場嚴重的饑荒正在肆虐,,孟加拉1/3的人口(約500萬人)在這次饑荒中喪生。吳拉姆.侯賽因.汗認為,,“每年向英格蘭輸出的大量金錢”與這個國家的災(zāi)難之間存在明顯關(guān)聯(lián):
各地區(qū)產(chǎn)出的減少,,進一步增加了被饑荒奪走的無數(shù)生命,死亡率繼續(xù)攀升,,導(dǎo)致這個國家的人口不斷減少……如今英國人是這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和主人,,在這個國家只有他們是富人,窮人們辛苦勞作后卻只能指望富人們施舍勞動的果實,,窮人們付出卻讓富人們得益,?……無數(shù)的手工業(yè)者……如今除了乞討和偷竊之外別無活路……許多人已經(jīng)背井離鄉(xiāng),而那些不愿意離家的人,,只能忍受饑餓和疾病的折磨,,最后在自己的草舍中死去,。
英國人不僅把他們在印度賺的錢悉數(shù)運回了英國,甚至他們也僅購買英國商品,,而非印度商品,。情況并非如此,1783~1784年間又發(fā)生了一次饑荒,,奪去了印度平原上1/5人口的生命,。緊接著,1791年,、1801年和1805年又發(fā)生了物資大匱乏,。
而倫敦的股東們也甚感不安,這從東印度公司的股價上就能清晰地看出來,。在克萊夫任總督期間,,公司股價曾經(jīng)飆升,而黑斯廷斯在任期間,,股價卻大幅下挫。如果孟加拉的牛市不再,,那么公司豐厚的利潤來源也將枯竭,。黑斯廷斯也不能再依靠軍事行動充實公司的金庫了。1773年,,他同意接受奧德邦的行政長官的請求,,以4
000萬盧布的報酬幫后者出兵攻打羅赫拉斯人—定居羅赫康德的阿富汗人,最終的結(jié)果是,,這次行動的成本并不比黑斯廷斯收取的報酬低多少,,何況,他最后壓根沒拿到這筆報酬,。1779年,,馬拉塔人擊退了前來挑戰(zhàn)其印度西部統(tǒng)治地位的英國軍隊。一年后,,邁索爾的海德爾.阿里和他的兒子提普蘇丹攻擊了馬德拉斯,。在收入急劇減少,而成本急劇上升的情況下,,公司不得不依靠短期借貸和出售債券勉強維持其經(jīng)營,。最后,股東們不僅減少了每年的分紅,,還不得不依靠政府的資助—這引起了自由市場經(jīng)濟學(xué)家亞當.斯密的反感,。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1776年)中輕蔑地說道:
他們的債務(wù)不減反增,他們欠了財政部……40萬英鎊,,在海關(guān)那里又拖欠了一大筆關(guān)稅,,在銀行的巨額貸款也未及償付,,還有來自印度的賬單,粗略計算,,數(shù)額可能達1.2萬英鎊,。
1784年,公司債務(wù)達840萬英鎊,,一個強大的政治家陣營,,包括亨利.鄧達斯和埃德蒙.伯克—前者是一位頑固的蘇格蘭權(quán)力經(jīng)紀人,后者是一位愛爾蘭的雄辯家—也加入了批判黑斯廷斯的行列,。1785年,,黑斯廷斯辭去總督職務(wù)回國,這兩人又對其發(fā)起了彈劾,。
對黑斯廷斯的審判沒完沒了地持續(xù)了7年,,實際上就是一群牢騷滿腹的股東對一個首席執(zhí)行官的公開羞辱。事實上,,這也是對公司在印度的整套政策基礎(chǔ)的審判,。英國議會對彈劾黑斯廷斯的理由展開了激辯,黑斯廷斯因以下罪行被訴:
雇用英國士兵攻擊無辜無助的人……羅赫拉斯人……犯下了違背道義的暴行,,背叛了祖國的信仰,。
多次敲詐勒索印度瓦拉納西王公,并犯下暴力統(tǒng)治的行徑,。
導(dǎo)致了奧德皇族陷入無數(shù)不可容忍的災(zāi)難,。
讓奧德的整個國家陷入貧窮,人口減少,,讓這個昔日園林般的國家變成無人居住的荒漠,。
他肆意、惡毒,、不公正地濫用權(quán)力,,利用印度對他的信任,推翻了這個國家多年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縱容不公平的合約和不合理的薪酬,,造成了廣泛的惡劣影響。
違背公司規(guī)定,、議會法案和他自己神圣的職責,,收受錢財,并用這些錢進行完全不恰當和不合法的揮霍,,以及在貿(mào)易過程中行賄,,讓自己的親屬和親信可以在做生意時中飽私囊。
雖然并非所有的罪行都被認定,,但這些也足以使黑斯廷斯以“滔天大罪”被控訴并逮捕,。1788年2月13日,,這個大英帝國歷史上被鬧得沸沸揚揚—同時也是曠日持久的案件在一種類似于倫敦西區(qū)戲劇首映晚會的氣氛中開審了。在無比興奮的觀眾面前,,伯克和劇作家理查德.謝里登用一種藝術(shù)夸張的語言開始了起訴,。
伯克:我以國家的名義彈劾他,他侮辱了這個國家古老的榮譽,。我以印度人民的名義彈劾他,,他將他們的權(quán)利踐踏在腳下,將他們的國家變?yōu)榛哪�,。最后,,我以人性的名義,以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位的大眾的名義彈劾他,他是所有人的公敵和壓迫者,。
謝里登:他的腦中盡是混亂的,、模糊的、邪惡的,、卑鄙的東西,。所有樸實的外表實質(zhì)都是虛偽的掩飾;他是矛盾的混合體,,罪孽深重、一無是處,,但是他的心思甚至比他的罪行更加卑劣,,是他墮落敗壞、卑鄙無恥的明示,,是他之所以被稱為叛徒和騙子的明證,。
相比而言,黑斯廷斯的辯詞就顯得蒼白無力,,甚至他還常常忘詞,。但另一方面,戲劇成功的要素畢竟還是不同于起訴成功的要素,。最后,,黑斯廷斯被筋疲力盡,觀點也完全不同的下議院判決無罪,。
不過,,英國統(tǒng)治下的印度也已不同于以往。甚至在審判開始之前,,就有人通過議會提交了一份新的《印度法案》,。提交人叫威廉.皮特,,是七年戰(zhàn)爭中的那位英雄(也叫威廉.皮特)的兒子,也是“鉆石”皮特的曾孫,。該方案的目的在于整頓東印度公司,,終結(jié)暴發(fā)戶們?yōu)榉亲鞔醯娜兆印拇�,,印度總督不再是公司的官員,,而是直接由王室任命的貴族。當改制后的第一任總督康沃利斯伯爵到達印度(剛從美國戰(zhàn)敗歸來),,他立即著手改變公司的管理風(fēng)格,,增加了工資,減少了補貼,,有意逆轉(zhuǎn)了“老利登霍爾大街(東印度公司的總部)的經(jīng)濟原則”,。這為一個以杜絕腐敗而著稱的體制—印度文員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1793年制定別稱“康沃利斯法規(guī)的《永久居留法》廢除了黑斯廷斯時期任意征稅的做法,,而將英國式的土地私人產(chǎn)權(quán)和土地的土地固定主人以年金方式承擔稅負的方式引入了印度,;這樣做的效果就是讓農(nóng)民變成了佃戶,從而鞏固了新興的孟加拉貴族的地位,。
康沃利斯的繼任者摩林頓伯爵理查德(后來成為韋爾茲利侯爵,,他也是未來的威靈頓公爵的兄弟)在加爾各答建立了總督的新宮殿,這充分彰顯了沃倫.黑斯廷斯之后的幾年內(nèi),,印度的英國人要的是什么,。東方的腐敗被清除了,傳統(tǒng)的美德得到發(fā)揚,,雖然專制仍是他們最喜歡的政治制度,。正如霍瑞斯.沃爾波爾多少有些虛偽地說道:一群“和平安靜的商人”成了“羅馬的繼承人”。
但是,,有一件事卻沒有改變,。在康沃利斯和韋爾茲利在任期間,英國人在印度的政權(quán)仍是靠武力維持,。不間斷的戰(zhàn)爭將英國的統(tǒng)治擴張到了孟加拉之外—延伸到了馬拉塔,、邁索爾,以及旁遮普省的錫克,。1799年,,提普蘇丹在首府塞林伽巴丹淪陷后被殺。1803年,,隨著德里的馬拉塔人被擊敗,,莫臥兒皇帝本人最后也接受了英國人的“保護”。到了1815年,,約有4
000萬名印度人被英國人所統(tǒng)治,。名義上,,統(tǒng)治印度的只是一家公司,但東印度公司此時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家公司,。它成為莫臥兒王朝的繼承人,,而它任命的印度總督實際上就是南亞次大陸的皇帝。
1615年,,英倫諸島還是一個經(jīng)濟上缺乏活力,、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二流國家。而200年后,,大不列顛卻掌控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在五大洲建立了43個殖民地。帕特利克.科爾坤的著作《財富論:大英帝國的權(quán)力和資源》(1814年)就描述了這一切,。他們掠奪西班牙,、偷師荷蘭人、擊敗法國人,、劫掠印度人�,,F(xiàn)在,他們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
難道這些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完成的嗎,?顯然不是。從伊麗莎白一世開始,,旨在爭奪其他帝國領(lǐng)土的戰(zhàn)爭就從未停息過,。
但是,不論英國人的金融和軍事力量有多么強大,,僅憑他們自己的商業(yè)發(fā)展和征戰(zhàn)是不足以取得這些成就的,,他們還需借助殖民統(tǒng)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