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
朱啟臻 趙晨鳴主編
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5月
“我們村一共1880多畝土地,,拋荒了的至少有四五百畝吧,。基本上每家都有拋荒的土地,,有的家里更是一塊地也不種了,,都出去打工或舉家遷走了,。”在中國農業(yè)大學朱啟臻教授主編的《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一書中,,四川省的一位村干部如是說,。
類似的情景在書中反復被提及。我們很難想象,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維系在如此脆弱的勞動力供給上,。
農村勞動力這個蓄水池正被逐漸抽干
上世紀90年代,一位美國人提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事實證明,,中國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不會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所謂的“中國威脅”并不存在,。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農民大規(guī)模離開土地,,“誰”來養(yǎng)活中國面臨著新的困境。
近年來,,當我們?yōu)閷覍页霈F(xiàn)的“民工荒”而焦急,為人口紅利優(yōu)勢正在喪失而擔心時,,很少有人將目光轉向農村和農業(yè),,去思考那里所隱含著的深層次危機。2009年至2010年,,朱啟臻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展開了歷時20個月的農村調查,,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省市,追問“再過十年誰來種地”,。
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勞動力”之前都會被加上“剩余”二字,成為中國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超級后備軍”,。據(jù)朱啟臻團隊的實地調查和一些學者的研究分析,,農村勞動力已經由過剩變?yōu)榻Y構性短缺。特別是年輕人紛紛棄土地而去,,老人和婦女成了農業(yè)生產的主力軍,,書中20個村莊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老齡化程度均達到30%以上,,從事農業(yè)的勞動力平均年齡56歲,,年齡最長者為84歲。
農民離開土地的原因很簡單,,無非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在“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時代,,種一年地不如打一個月工,,再加上農活辛苦、風險極大,農民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離土離鄉(xiāng),、告別農業(yè)。
農村勞動力這個蓄水池被逐漸抽干,,農業(yè)不僅出現(xiàn)“農工荒”,,種地的農民也因為比較收益低而缺乏積極性,這也許是中國農業(yè)面臨的最大危機,。政府每年都在力保糧食“幾年增”,,但對于農民而言,提高糧食產量實在沒有多大的動力,。此外,,農民不去精耕細作,農產品的品質也難以得到保障,。一些農民為了獲取更高收益,,濫用化學藥品,還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糧食是由于供給少了才漲價
在《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農民對待農業(yè)生產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河北的一位農民直言:“現(xiàn)在家里也不指望莊稼的收入,,不荒著就行了,,能長多少算多少�,!庇腥俗鲞^測算,,如果農民在插秧時抱著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致使秧苗密度不夠,,那么產量從一開始就可能已經減少了10%,。
去年以來,糧食價格不斷攀升并突破2008年的歷史高點,,糧食安全問題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對于農產品價格的大漲,很多人將其歸因于天氣災害造成的減產,、農業(yè)生產成本的提高,、中間環(huán)節(jié)過多、游資投機炒作等,。但朱啟臻在書中指出,,“由于供給少了才漲價,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惫┙o之所以減少,,正揭示出“農業(yè)的深層次危機來源于農民和土地,土地在減少,,耕地質量在下降,;農民的地位低下,收入難以提高,,由此導致的不種地,、不認真種地或無力種地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是農產品漲價的根本原因”,。
農民離開土地,,“誰”來養(yǎng)活中國?像過去那樣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為城市提供廉價農產品的政策肯定是行不通了,。朱啟臻教授認為,農業(yè)的本質在于其公益性或公共產品性,,重視農業(yè)是政府的首要責任,。政府要通過使農民得到實惠來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要讓農民特別是有知識,、有想法的“新型農民”能夠在土地上收獲足夠的財富,,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