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非常坦率的態(tài)度指出中國在復興道路上顯現(xiàn)出的“話語權”軟肋,,這不僅僅是政府公關意識需要重點補課的內容,而且是媒體也要反思的課題,。
《話語權》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張國慶,,這本書是他長達十年學術研究通俗化和現(xiàn)實化的結晶。該書從話語權角度切入,,生動描述了兩百年來美國政府與媒體是如何掌控話語權的,。
軍事、經濟,、政治硬實力使美國成功崛起,,并擁有了話語權,而美國長期保持超強勢地位的原因,,則主要是依靠“發(fā)現(xiàn)媒體”,,與媒體良性互動,從而靈活掌握話語權,。
《話語權》的開篇,,即提到美國總統(tǒng)對待媒體的心態(tài)和方法: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你的媒體這是強勢政府的一種姿態(tài),。
杰斐遜,這位理智寬容的美國總統(tǒng)堅信:媒體的自強,,必將源自對民意的尊重和對事實的尊重,,媒體遲早會意識到對自由的濫用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杰斐遜容忍了媒體的幼稚和偏頗,極其尊重和護衛(wèi)媒體的發(fā)展,,呵護媒體的成長,,最終使其成為美國強大的推動力量。
傳播力是極重要的資源
問:美國在話語權方面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哪里,?
張國慶:在人們談到美國的強勢時,,總會想起它的經濟和軍事,而事實上,,它最占優(yōu)勢的,,其實是傳媒力量。
在美國,,傳播力被視為極其重要的資源,,就像美國人自己所意識到的那樣,聰明的政府官員不能夠“操縱”記者,,聰明的記者事實上也不能夠真的“打敗”政府,。從兩方面來說,如果他們互相合作,,并且和正在崛起的少數(shù)有思想的人合作,,而不是把對方當作“敵人”的話,他們都將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在與政府經過上百年的明爭暗斗后,,美國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逐漸變得“聰明”起來,不僅比美國政府更能夠認識到力量的局限,,而且善于通過雙贏的合作擴大自己的利益,。
問:在書中,您引用了艾森豪威爾的話在宣傳上花一美元就等于在國防上花5美元,,宣傳工作做得好就能事半功倍,。請問美國在對內對外的宣傳上,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張國慶:一是持久,,二是系統(tǒng)。所謂持久,,是指美國將話語權競爭視為國家生存的要務,,長期大力推進,,舍得投入。所謂系統(tǒng),,是多角度切入,,多部門互動,可謂無孔不入,,它不是靈機一動,,而是像產業(yè)一樣進行運營,這就比各自為政有效得多,。
問:中國應該如何學習美國對內對外的宣傳,?在話語權方面中國最急切要改變的現(xiàn)狀是什么?
張國慶:美國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其爭奪話語權的主動性和系統(tǒng)化,。在這個利益鏈條上,美國政府并不是惟一的演員,,參演的,,還有國會、利益集團,、媒體,、智庫乃至美劇。為了塑造國家形象和贏得話語權,,美國既有專題策劃,,但更多的,是長年的經營,。
相比之下,,中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還十分有限,在諸多重大國際事件發(fā)生時,,我們仍然依賴著西方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傳輸?shù)漠嬅�,、報道乃至評論。即便是在事關本國利益的問題上,,也缺乏影響力和感召力,,從而給了那些希望丑化乃至妖魔化中國的人以可乘之機。加強中國媒體的國際化,,提升公信力,,是當務之急。
爭取話語權是贏得人心的過程
問:激發(fā)話語權潛能,,中國的文化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張國慶:在中國影響世界的過程中,文化力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對此,,英國人深有感觸,,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英國人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深遠的感召力,對全世界之于中國文化的情感消費和尊敬很有幫助,。而豐富的事物,,也需要精心的包裝,。
中國媒體相信,,推廣中國文化需要宏大的戰(zhàn)略、睿智的創(chuàng)意,、精致的包裝,、通達的渠道與完善的服務。
事實上,,在包裝中國的過程中,,許多時候,需要的就是那種親切感,,那種觸及人們內心的敏感,,那種真實而富有韻味的情感展現(xiàn)。將中國的許多事情,,講成有趣的故事,,做成好看的片子,吸引人們走近中國,,走進富有內涵的中國文化長河,,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問:在您看來,,贏得話語權的關鍵又是什么,?
張國慶:人心是世界上最難以把握的,但也是最值得爭取的柔軟所在,。無論是一個企業(yè),,還是一個國家,要想最大化和長期化它的“效益”,,就必須有一種持久,、深入和溫暖的人文關懷,減少外界對自身的不確定性憂慮,,釋放因缺乏溝通而產生的壓力和阻力,,培植真實而自然的信任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爭取話語權,,就是贏得人心的過程,。而為了贏得人心,就需要表現(xiàn)出誠信和親和力,,還有就是文化的吸引力,。
增強話語權意識
問: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正在世界上展示,籌拍國家形象宣傳片會有哪些積極效果,?
張國慶:對我們來說,,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讓更多的外國人來中國,,親眼看看中國的變化,,和他們腦海中的習慣思維作比較,他們也才更可能真正理解中國,,進而喜愛中國,。
而對于那些沒有條件來中國的外國人,則需要充分發(fā)揮中國媒體的對外宣傳能量,,以更感性和親切的文字和畫面,,逐漸走近他們的身邊,讓他們感受到中國的氣息,。
從這種意義上說,,國家形象片可謂是一種積極的形象展示和話語權努力,值得肯定,,尤其是這種主動經營形象的意識,。不過,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傳播,,不妨使國家形象片更加點對點,,每一次都重點弘揚一種民族氣質,尤其是當下最需要向國際社會展現(xiàn)的中國氣質,,比如親和力和責任感,。
問:作為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您認為一般海外民眾心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是什么樣的,?
張國慶:在海外民眾眼里,,中國的國家形象是比較復雜和模糊的,甚至有時候顯得很混亂有的人認為中國是咄咄逼人的,,有的人認為中國很有錢,,有的人認為中國很美、中國老百姓很好,有的則認為中國人很狡猾這對我們十分不利,。
在公關界人士看來,,中國在國外給人的印象不是非常統(tǒng)一的,不像人們一提起法國人就會想起他們的生活品味,,一談起德國人就會想到他們的嚴謹,。盡管近年來中國人已越發(fā)注意包裝自我,但現(xiàn)有的“對外包裝還只是在各自為戰(zhàn),,缺乏一種整體的包裝策劃,。”
其實,,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它們懂得制造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然后利用自己的成功企業(yè)和那些與國外接觸比較多的企業(yè)來宣傳自己,,最后在整個世界形成一種對這個國家特點的共識,。這一點非常值得借鑒。
問:在中國,,普通人對話語權的意識是怎樣的,?
張國慶:你永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來造成最初的印象。對很多外國人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來自于一些細節(jié),比如普通中國人的表現(xiàn),,中國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在這方面,中國人以及中國企業(yè)與美國人還是有些差距,。
一個很大的差距,,就是自覺地為國家形象代言的責任感。說每個美國人都是說客,,真的并不為過,。
而造成這種差距的,是國人在生活中,,就缺乏話語權意識,,經常是被人戲弄和妖魔化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也是本書的一個訴求所在,,就是希望普通讀者在閱讀后,能夠對自己的話語權有更多了解,,從而對自己的未來更多一些主動和積極意識,,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話語權落后的狀況。
這本書通過揭示有著上百年話語權博弈經驗的美國政府和美國媒體的自身規(guī)律,進而為中國的政府官員和媒體人提供一個更廣闊地贏取話語權的思路,。
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也存在著話語權問題,,比如有人威信高,,說話大家愛聽,又比如在家庭中,,總有拿主意的人,,戀愛中,也總是會有一方占上風,,朋友交往中,,也總會出現(xiàn)核心人物,人們喜歡聽他說話,,愿意跟隨他,。國際關系與人際關系,確實有很多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