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帝國:默多克的隱秘世界》一書是近期出版的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商業(yè)傳記,,堪稱默多克傳記的最佳范本,,《中國企業(yè)家》雜志記者幾乎人手一冊。我讀完之后,,只想用兩組詞句來概括:“默多克之通天帝國”和“媒體大鱷都需惡貫滿盈嗎”,,最終我選擇了后者,。
默多克離開澳大利亞到英國求發(fā)展之時,至多算得上是小報領(lǐng)袖,,沒多少英國上流社會的人愿意接納他,;當然,在他離開英國前往美國謀發(fā)展時,,英國貴族階層依舊對他不依不饒,,用很惡毒的話中傷他。但這些不能否定,,默多克家族在澳大利亞的影響力和絕對主流定位,,也不能阻止他借助美國媒體巨大變革的大環(huán)境,,進軍好萊塢(《泰坦尼克號》是他的大手筆之作),創(chuàng)建�,?怂�,,最后收購《華爾街日報》……從而稱雄全球。以下是默多克媒體封帝的“惡貫滿盈”之路,。
“從不”說話算數(shù)
《一個人的帝國:默多克的隱秘世界》以2007年默多克旗下新聞集團收購《華爾街日報》為記述主線,,揭開默多克多面人生。閱讀中,,作者嘲諷《華爾街日報》控股方班氏家族成員愚笨落伍的觀點最為鮮明,。因為在作者邁克爾·沃爾夫,一在紐約媒體圈耕耘三十多年的老記者眼里,,言而無信是默多克一貫的商業(yè)策略,,而班氏家族成員卻好像對此一無所知。
收購《華爾街日報》的談判過程中,,新聞采編獨立性的問題成為班氏家族最為重視的問題,,這讓默多克感到非常詫異,他發(fā)現(xiàn),,班氏家族的主要成員居然把他的承諾當真了,。要知道,默多克收購《泰晤士報》的時候,,他也許下過同樣的諾言,,而正因為默多克從來沒把這樣的諾言當回事,在離開英國時,,他的形象從利欲熏心的暴發(fā)戶已蛻變成一個言而無信者,。
班氏家族相信這樣的承諾也是很荒謬的,而且還煞有介事的組成了十幾人的談判小組,,不停的折騰,有點荒謬,。要知道,,比2007年收購《華爾街日報》早近40年,默多克收購英國《世界新聞報》時所用的手法更血腥,,更骯臟,。
對于所謂新聞采編獨立性的問題,默多克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了,,在他的觀念中,,這些都是行將衰亡的舊體制的垂死掙扎而已。
默多克說:如果你想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那么就得擁有控制權(quán)才行,。
我們感覺,,這是對著那些總想對媒體說三道四的人聽的,如果你不占有控制權(quán),,那么就別妄想改變局勢的走向,。
媒體界似乎都是這樣:擁有控制權(quán)就可以不說話算數(shù)。如果掌握了這樣的規(guī)律,,再有一批記者們在耳邊嗡嗡叫嚷主編說話朝三暮四時,,你就可以說媒體帝王默多克就是這樣的。
要么順從,,要么滾蛋,。
默多克收購的故事多了,哪次需要遵守對采編獨立權(quán)的尊重,?就說20世紀70年代移居美國之后吧:1977年,,收購《紐約郵報》、《紐約雜志》,;1981年收購《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1984年收購《航空日報》,、《酒店及旅行信息索引》,;1987年,買下三角出版集團,,該集團旗下有《電視指南》……
曾有知名記者的文章這樣寫到:默多克是任何品行正值的記者的天敵,,更別說言而有信了,他做生意的手段如此骯臟下流,,你要是個謙謙君子的話,,壓根就沒有機會和他叫板。
開“三俗”之先河
有人會把默多克當做“三俗”的典型來批判,,但在批判之前,,我不得不先表達對默多克此類觀點的嚴重贊同:“所謂高尚的使命、崇高的責任感,、高人一等的感覺,,同打造更直接、更有沖擊力,、更有趣的新聞無關(guān),。”
我們還需要記住一句話:缺少尊敬要比贏得尊敬更省錢,,這就是小報哲學之精髓,。也值得許多媒體主編借鑒。
默多克最喜歡傳遞八卦消息,,甚至就是八卦謠言的直接制造者,,現(xiàn)年80歲的默多克還對八卦樂此不疲,。人們對默多克“三俗”記憶最深的是《太陽報》三版女郎,毫無疑問,,默多克靠低俗小報而聞名全球的,。
需要提醒的是,這是默多克開辟的新商業(yè)路徑,,而不能簡單理解為他好這口,。
要知道,42歲離開澳大利亞前往英國發(fā)展之時,,默多克在澳大利亞的知名度與盛年時的父親已經(jīng)不相上下了,。魯珀特·默多克的父親基思·默多克是澳大利亞最富聲望的報紙發(fā)行商(在默多克大學畢業(yè)第三年,即1952年10月病故),,《一個人的帝國》介紹說:在澳大利亞,,默多克母親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絕不亞于肯尼迪總統(tǒng)的母親羅絲·肯尼迪,伊麗莎白不僅僅是默多克的母親,,她已成為澳大利亞的全民偶像,。可見默多克家族在澳大利亞絕對的上流地位,。
默多克俗到什么程度呢,?在他成功收購《世界新聞報》和《太陽報》后,為迎合中低端市場,,他通過三版女郎直接把工薪階層和性聯(lián)系起來,,也讓酒精和性建立了聯(lián)系,也就是看類黃色新聞吸引大眾,。為此,,英國人給貼的標簽是:默多克是整個英語出版界最貪得無厭、最粗俗無禮的出版商,。
在英國,,《太陽報》最盛之時,默多克成了英國人心目中傷風敗俗的代名詞,。我們甚至可以說,,因為默多克在英國名聲太臭,才不得不于1974年舉家搬到紐約,。
默多克在美國的形象如何呢?至少從人們對�,?怂剐侣劸W(wǎng)的評價來看,,默多克還沒有擺脫“三俗”的形象,評價是這樣的:“�,?怂剐侣劸W(wǎng)是一家針對低端市場,、語言粗魯,、聒噪、主觀性很強的電視臺,�,!�
不過,“三俗”卻成就了默多克,�,!妒澜缧侣剤蟆泛汀短枅蟆烦蔀槟嗫诵蠼�(jīng)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們都是低端市場上的“小報”,,定位精準,,根據(jù)讀者的口味不斷進行調(diào)整,它們的銷量都很驚人,。作為商業(yè)策略卻把默多克帶上了成功巔峰,,成為橫跨全球的媒體帝王。同樣,,正因為�,?怂剐侣勼w現(xiàn)了低端新聞市場的特點,運營成本也要比競爭對手更低,,從而奠定了美國第四大電視網(wǎng)的地位,。
“三俗”之下默多克的通天帝國已成體系:掌控的新聞集團共擁有175種報紙、5家雜志和23家電臺,,電視網(wǎng)橫跨南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和亞洲,。在西方國家,,觸角幾乎已經(jīng)觸及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
默多克的勢利政治學
默多克的故事很多,,現(xiàn)今最為人關(guān)注的是繼承人問題,。他與中國姑娘鄧文迪結(jié)婚后,70余歲的他分別于2001年,、2003年新添兩個女兒,,讓默多克的繼承人問題、財產(chǎn)話題又增添了不少變數(shù),。與鄧文迪談婚生女這期間的故事,,《一個人的帝國》也分析得相當精彩。
不過我們愿意與大家分享下默多克的政治哲學,。
作者介紹說,,默多克在談生意的時候往往很快就會把話題引向政治話題,這不僅是因為他對政界的爾虞我詐感興趣,也是因為這就是做生意的基礎,。
默多克認為,,你在政界的人脈關(guān)系和你的資產(chǎn)負債表一樣重要。在搭建他的媒體帝國過程中,,默多克總是堅信這樣的觀點,,由此也可以看出默多克成功的另一面緣由:
1、除非你擁有政治影響力,,否則做什么都很難成功,。
2、與其絞盡腦汁想要打入一個盤根錯節(jié)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如從一個新興利益團體那里找到一把保護傘,,因為既得利益集團很少會把良機讓給外來者。
3,、同樣,,和那些功成名就的既得利益集團相比,一心渴望往上爬的年輕人也會更需要你,。
4,、如果你能幫助那些政治新星平步青云,那么你的權(quán)力和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5,、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那些政治新星。
6,、總體而言,,保守派政客對你做生意會更加有利一些。但是,,和什么都不虧待你的派別相比,,欠你人情的政治派別對你更有利。
默多克還有什么形象特點,?從《一個人的帝國》書中,,我們的歸納有:
◎除了工作以外,他沒有任何興趣,,他或許是唯一一個對體育不感興趣的澳大利亞人了,。不僅如此,他對讀書,、影視等文化娛樂也興趣寥寥,。享樂不是他生活中的主旨。默多克更喜歡的是權(quán)力,,而非物質(zhì)財富,。
◎默多克不喜歡奢華或是浮夸的東西,,他骨子里是個很低調(diào)的人,偶爾奢侈一把在倫敦買的勞斯萊斯車引起了一樁綁架殺人案,。
◎和其他很多富豪不同,默多克很少成為公眾嘲諷的對象,。媒體沒有詆毀他的聲譽,,因為他自己是很多媒體的老板,他擁有的媒體數(shù)量足以防止別人借用媒體對他進行冷嘲熱諷的攻擊,。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對默多克懷有仇恨而且心存恐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從不示弱,,不慕虛榮而且表現(xiàn)得無欲無求,。他沒有必要討得大家歡心,看上去,,他甚至也不想讓大家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