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財富的態(tài)度,,建國以來至近三十年,,經(jīng)歷了驚人變化,。以前言富色變,鄙視,、疏離,,避之唯恐不及,。如今為富癲狂,追富媚富炫富成風。腐敗份子攫取巨額財富,,成為階下囚的事例屢見不鮮,。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按《財富如水》(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版)一書的說法,,是由“存天理,,滅人欲”翻轉(zhuǎn)成了“存人欲,,滅天理”,。
此書作者盧新華曾在美國賭場做過幾年發(fā)牌員,這是謀生的需要,,也是體悟人生的場所,。沒有什么地方比在賭場牌桌上看著籌碼的滾動更能觀察到財富之水的流勢和沉陷其中的人性的迷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說中對此有過極為精彩的描寫。盧新華在閱牌,、閱人無數(shù)后,沒有創(chuàng)作小說,,他把觀察,、感悟升華為一個哲理命題,這便是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財富如水》,。
作者出自實感,,又廣納古今中外先賢對財富的不同認知,。他吃透了財富之水的水性,、水情,捕捉住了財富之水流動的行跡:財富是怎么來的,,人類對財富的追逐和創(chuàng)造經(jīng)歷了怎樣的階段,財富的占有,、蒸發(fā)、凍結(jié),、滾雪球、以柔克剛,、往低處流、藏污納垢……它們變來變?nèi)�,,都脫不了流動的�?guī)律,。隨著財富的轉(zhuǎn)移和再分配,,歷朝歷代,人間充滿血腥氣和悲喜劇,。認清財富之水如此這般流動的本性,,人們就不能不恍然有所悟。
財富之水其實也就是人類的物欲之水,,沒有人的物欲經(jīng)年累月的汩汩流淌和奔騰澎湃,,人類不可能擁有如今天這樣汪洋浩瀚的財富。物欲之水常常發(fā)展成貪欲,,而貪欲之水又是為患人生和人類社會的主要根源,。財富的這種兩重性,人們往往樂見其一,,不究其二,。樂聞禍兮福之所倚,罔顧福兮禍之所伏,。作者耳聞目睹,,以古鑒今,縱觀人生之舟、家族之舟,、企業(yè)之舟,、國家之舟、民族之舟乃至人類之舟,,見其航行財富海洋,,或順風順水,或覆舟翻船,,全在于駕舟人乘舟人是否操持有當,。在比較了自然之水和財富之水為患的不同后果后,作者提出“兩水”治理說:對付自然界的水患,,我們積累了自“大禹治水”以來歷朝歷代的豐富經(jīng)驗,;治理財富之水,我們經(jīng)歷過曲折反復(fù),,至今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作者提出的理水方案,,核心是人類的精神和心靈要從對財富的貪欲中解放出來,他把這稱之為人類從神性奴役和政治桎梏下解放出來后的第三次解放。此可謂振聾發(fā)聵,,高屋建瓴,。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這個命題,,時見真知灼見。如散財與聚財,,敬畏與反省,等等,。他以富翁的慈善捐助為例,,展示“利他利己”的人生境界——大海的寬廣、浩渺,,就在于它無時無刻不在吸納著各方來水,又無時無刻不在蒸發(fā)或揮發(fā)著自己,。他又提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應(yīng)有所畏懼,。因多年生活在西方,觀察西方人在鼓勵自由經(jīng)濟的同時,,越來越注意運用“經(jīng)濟手段和法律措施”及“宗教文化反省機制”的合力,,以圖約束財富之水的泛濫成災(zāi),。他體會到,,治理財富之水,,經(jīng)濟手段和健全法制自不待言,文化反省機制也至關(guān)重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反省,,雖古已有之,,但從學(xué)者士人的“吾日三省吾身”,到皇帝的“罪己詔”,,做做樣子的居多,。反省是需要有所敬畏的,,對法律有所敬畏,,才能抑制貪欲,在財富大潮滾滾前守住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對自然有所敬畏,,才能不濫施砍伐,沉醉在斗天斗地的其樂無窮中,;當政者對民心向背有所敬畏,,才能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無畏懼也就無反省,,這或跟國人宗教信仰缺失有關(guān),盡管許多地方的寺廟香火鼎盛,,問問燒香拜佛者的心愿,,并不是要懺悔反省什么,多是求財求子求官求福,。貪官也拜佛,那不是懺悔反省自己的罪行,,而是求菩薩保佑自己的罪行不被揭露,。作者的美好愿望是,這個世界每個國家都能設(shè)立一個反省日,,這對于人的內(nèi)心欲望的平衡,,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應(yīng)有積極作用。
談財富的書,,時下充斥市場,,說的多是如何發(fā)財致富,《財富如水》卻一反時尚,,是給財富熱降溫,,讓人識水情,察水性,,理性地對待財富,。全書分“水性”“水患”“理水”三部分,共21章,,章章獨立成景,,或本人親歷,或中外歷史之鑒,,或哲理思考,,或現(xiàn)實拷問,都緊扣財富本相,。作者當年的《傷痕》,,一聲春雷,呼喚的是丟失了的人性,。這本《財富如水》,,則體現(xiàn)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高揚的是日漸稀缺的理想主義精神,,是一首呼喚美好人性的醒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