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年來的試驗運行,,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日趨成熟,,因其能實現遠距離輸電,、減少損耗,、減少走廊且節(jié)能環(huán)保,、效能高,,日漸成為經濟,、安全,、高效的送電方式,,日漸為業(yè)界所關注,。 特高壓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是指通過提高輸電電壓,,如交流電1000千伏以上,、直流±600千伏以上(我國正在開發(fā)800千伏以上),達到長距離,、大容量送電的目的,。 眾所周知,電功率為電壓和電流的乘積,,要提高電功率要么靠加大電壓,,要么靠加大電流。但是加大電流會產生電線發(fā)熱,、損耗太多等缺點,,于是技術人員就采取不斷加大電壓的方式,提高輸電效率,。特電壓電網各種技術要求特別高,,設備也需要非常先進。 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發(fā)展策劃部電網前期處處長李雪亮介紹,,歐美一些國家早就開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在前蘇聯,1150千伏輸電線在1985年建成并經過6年的商業(yè)運行考驗,。不過,,由于原規(guī)劃建設特高壓輸電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用電負荷增長緩慢,能源結構也進行了一些調整,,造成對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需求減弱,從而導致特高壓輸電工程暫時擱置或延期,。 隨著我國大容量輸電和用電負荷增長,,電力業(yè)界日益重視對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 不過,,近年來,,業(yè)界對特高壓輸電工程一直是“掌聲”和“噓聲”兼而有之,,爭議較大。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于耗資與經濟效益是否匹配,、大電網的安全和適用性,、設備制造條件是否已經具備、是否會破壞環(huán)境及輻射附近居民,、是否造成新的壟斷地位造成與電力體制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等,。 直到2006年,,我國有關部門對是否發(fā)展特高壓技術的爭議開始定調,,并做出了研究特高壓技術和開展特高壓試驗工程的決定�,!� 2009年1月6日,,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1000千伏試驗示范工程試運行成功,我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條正在運行的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標志著我國電網發(fā)展進入了以特高壓為標志的新階段。 據山東電力集團公司有關人士介紹,,隨著特高壓呼聲越來越高,,我國還有兩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在建設中:第一個為四川向家壩至上海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于2007年4月獲得國家發(fā)改委核準,,2007年12月開工,,計劃于2010年雙極建成投運。第二個為四川錦屏至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于2008年11月獲得國家發(fā)改委核準,,計劃于2012年雙極建成投運。 “經過晉東南-南陽-荊門線路的試驗示范運行,,目前,,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如高性能的變壓器,、開關設備,、絕緣配置研制技術等�,!崩钛┝琳f,,這就為在我國西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建設“坑口電廠”,大力推進引入外電戰(zhàn)略,,解決東部地區(qū)用電緊張局勢,,提供了最重要的技術上的支持。 越來越多的業(yè)內專家認為,,特高壓電網在輸送同樣電力的條件下,,能減少損耗,、減少走廊、減少占地,、實現遠距離輸電且節(jié)能環(huán)保,、效能高。比如,,500千伏超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其經濟輸電距離一般為五六百公里,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因其線路電壓提高,,線路損耗減少,經濟輸電距離能達到2000公里左右,,并能保證電能質量,。同時,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電能的能力(即輸送容量)是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的5倍,,而線路走廊即占用土地僅相當于2條500千伏輸電線路,,能節(jié)省土地。 此外,,建設特高壓電網,,還能促進中國“堅強電網”建設,使建在不同地點的不同發(fā)電廠(如火電廠和水電廠之間)互相支援和補充,,即“實現水火互濟,,取得聯網效益”,促進西部煤炭資源,、水利資源的集約化開發(fā),,降低發(fā)電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