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公募基金“一對多”專戶理財業(yè)務正式啟動,;2010年8月18日,,“一對多”迎來了它的一周歲。然而這一年間,,曾經號稱“進可攻,、退可守”、“上漲更凌厲,、下跌正收益”的“一對多”卻經歷了從“受寵”到“被罵”的巨變,。當初,私募人士關于“公募‘一對多’業(yè)務將會構成致命威脅”的擔憂,,如今似乎成了杞人憂天,。 信息不公開的規(guī)則令“一對多”神神秘秘的同時,也招致了人們對其業(yè)績的種種猜測和質疑,。
飽受質疑 虧損“一馬當先”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現今已有26家基金公司發(fā)行基金專戶“一對多”產品,產品數量超過140只,。然而,,與剛開始發(fā)行時“眾星捧月”截然不同的是,現如今的“一對多”可謂是飽受質疑,。 近日,,一份截至7月下旬的“一對多”業(yè)績單顯示,目前買入“一對多”產品的投資者約有八成都面臨著虧損困境,。據該業(yè)績單統(tǒng)計,,在納入比較的54只“一對多”產品中,,僅有12只取得了正收益,其中累計收益在10%以上的,,只有廣發(fā)主題01和中信建投—添富牛1號兩只基金,。 進入7月份,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反彈,,但另一組有關“一對多”的不完全統(tǒng)計數據顯示,,僅有10只產品取得了微利正收益,占比27%,;凈值在1元以下的產品數量仍有17只,,占比47.2%。而同期,,可統(tǒng)計的590只非機構化陽光私募產品中,,200只產品今年內凈值增長率為正,占比33.4%,,較之基金“一對多”高出5.62個百分點,。 業(yè)績表現欠佳直接體現在了發(fā)行上。相比于去年9月至12月,,平均每月20只的“一對多”發(fā)行速度,,今年前7個月,各基金公司只發(fā)行“一對多”產品約60只,,平均每月還不到10只,。特別是二季度時,有傳言稱一些公司的專戶“一對多”發(fā)行處于停滯狀態(tài),,更一度出現管理層暫停審批“一對多”這樣的傳言,。 對于“一對多”表現的不如意,有分析人士認為,,“一對多”的基金經理大多是從公募轉來的,,他們從做“相對收益”直接轉而做“絕對收益”,其中不少經理們就難以適應,,由于沒有嚴格的止損機制,,在市場看不清甚至是直線下跌時,無法發(fā)揮“一對多”應有的靈活性,,及時減倉,。此外,還有人指出造成“一對多”產品虧損面大的原因是由于產品投資節(jié)奏出現了偏差,,在反彈上漲過程中,,不少產品都沒有成功抄到底而踏空了。 一位基金業(yè)人士表示,“一對多入市至今僅一年,,管理和操作策略等有不成熟之處在所難免,,苛求投資經理避開市場大跌并不現實,應該在更長的一個周期內來看待一對多的業(yè)績,�,!�
業(yè)績分化 洗牌在所難免
不過,“一對多”產品的業(yè)績也不盡是哀鴻遍野,。一些業(yè)內人士指出,,當前的“一對多”產品業(yè)績正逐漸開始分化,未來一輪洗牌在所難免,。 “其實從整體業(yè)績上看,,‘一對多’產品仍然是好于公募基金的”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告訴記者,“比如博時基金一些公募基金產品上半年虧損達20%,,而其‘一對多’產品的虧損則在8%左右,,相對于公募產品來說風險控制方面還是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 據天相投顧數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以來,,“一對多”產品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6.34%,,而上半年166只標準股票基金平均下跌18.51%。還有報道稱,,一些基金的靈活配置型“一對一”產品至今收益率超過15.42%,,其債券型產品累計收益也達到17.76%。 在“一對多”業(yè)務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各基金公司的產品分化也出現端倪,,僅從產品數量上就可略見一二。據有關媒體統(tǒng)計,,“一對多”產品數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公司約有9家,,這9家基金公司累計產品數量達到106只。其中匯添富基金公司更是以累計發(fā)行16只“一對多”產品而位居榜首,。相比之下,,約有6家公司的產品數量在3只以下(含),累計的13只產品還不及匯添富一家的發(fā)行數,。 “據我們跟蹤的30多只產品樣本來看,,大部分都是負收益,業(yè)績差異還是相當大的,�,!痹钊A介紹說。業(yè)內人士表示,未來該行業(yè)將會面臨一輪洗牌,,那些業(yè)績表現較好的基金公司,,將會在這輪洗牌中繼續(xù)擴張,而表現較差的則有可能為客戶所拋棄,,從而縮小甚至退出專戶業(yè)務,。無論是業(yè)績還是規(guī)模,這都將初步形成基金公司在“一對多”業(yè)務中的競爭格局,。
秘而不宣 “不透明”或成瓶頸
事實上,,“一對多”一直以來所遭受的質疑與其信息公布的“不透明”有著密切關系。想要購買產品的投資者,,無法獲得該類產品的信息,,只能聽從于銀行和基金公司的宣傳銷售。而購買了“一對多”產品的投資者又發(fā)現自己根本無法對這種百萬起售的昂貴投資品進行比較判斷,。 無奈之余,,一股民間自發(fā)的統(tǒng)計潮開始風行。一些人開始在網絡上發(fā)人肉搜索帖,,一個一個地手動查詢產品表現,,親自比較產品。在某財經網站的論壇中,,基金公司一對多專戶產品數據跟蹤帖也非常熱鬧,,并且已經建立了固定的互動群體。目前該帖已經積累了40余只產品的凈值表現,。與公募基金類似,,該凈值表格已經做到每周更新,內容包含基金名稱,、設立時間,、管理期限、近兩周凈值,、一周增長率,、一周排名、月度增長率及其排名,、年度排名等十幾項,。據稱,這些凈值匯總內容全面,、系統(tǒng),,甚至有些基金公司也拿來作為了解“對手”的參考指標。 對于“一對多”的信息披露,,證監(jiān)會曾發(fā)布《基金公司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合同內容與格式準則》作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基金公司不得公布自己的資產管理計劃。在采訪過程中,幾家基金公司也都是依據了上述規(guī)定回避了關于“一對多”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信息披露的非公開性,客戶面對眾多的‘一對多’產品時,,無法了解到這些產品的過往投資情況,,也就無法做出有效的選擇”曾令華表示,“目前的‘一對多’產品不能算是處在一個競爭的環(huán)境中,,除了基金公司自己,,沒有人知道產品到底運營得怎么樣。信息的不公開,,即使是好的產品也不能體現出來,,這對于‘一對多’的長期發(fā)展未必是件好事�,!� 不過,,一些基金公司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的產品不同于一般性的基金產品,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是根據客戶的投資偏好來制定個性化的投資策略,。可以說每款產品都是不一樣的,,嚴格來說,,即使公布了凈值可比性也不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