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2-18 記者:程正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重慶電
新年伊始,,理財大戰(zhàn)烽火再起,,各銀行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水漲船高”:10%,、15%,、18%,、20%,有的甚至達到30%以上,。然而,,與銀行宣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已經到期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卻并不理想,,如一家銀行2006年銷售的一款理財產品,,在2007年底到期支付時出現(xiàn)了零收益,引起部分投資者找銀行討說法,。 據了解,,2007年重慶銀行理財產品帶給了投資者10%左右的收益,但多家銀行在2004年至2006年間推出的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3至5年期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在3%左右,,不及銀行存款利率,因為在央行2007年連續(xù)6次加息后,,人民幣3年期存款利率已達到5.4%,,5年期存款利率達到5.85%。 其實,,自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投資理財“收益率陷阱”就一直存在。因為現(xiàn)在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而且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也需要保守商業(yè)秘密,,不可能對市場完全透明。此外,,銀行銷售人員口中的“最高預期收益”雖然并沒有故意欺瞞投資者,,但是它往往對投資者造成了重大誤導。 為此,,重慶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應仔細研究相關條款,并結合自己的資金狀況,、年齡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做好投資組合,,謹防“收益率陷阱”,。 首先,要明白“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其次,,銀行的“口頭宣傳不代表合同內容”,合同才是對理財產品最規(guī)范的約定,,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需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第三,不需要手續(xù)費并不一定省錢,,比如打新理財產品,,盡管不需要參與費、退出費,,但是銀行要收管理費,,一般是銀行在投資者申購新股獲得的收益中提取。最后,,關注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的投資方向,,即銀行會把資金投向哪些方面,因為資金投入方向與理財產品收益率直接相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