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2-26 新華社記者劉洪12月25日發(fā)自華盛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年終歲尾,,在油價高漲中賺得盆滿缽滿的石油業(yè)開始發(fā)力,。12月19日,,產油大國挪威的兩家能源巨頭——國家石油公司和水力發(fā)電公司合并組成世界最大海上油氣公司,,涉及金額300多億美元。挪威首相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評論說:“我們將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球性的能源公司,,從而增強挪威能源產業(yè)的實力,。”
《華爾街日報》就此撰文指出,,這筆交易的內在邏輯就是:公司規(guī)模越大,,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就越強。這一邏輯正推動全球“石油巨頭”邁向新一輪的整合,。
首先,弱肉強食,、以大吞小,、以并購擴充實力,一直就是國際能源界競爭的現(xiàn)實,。為開采更多石油,,石油巨頭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深海和非傳統(tǒng)石油,。墨西哥灣深海區(qū)、加拿大油砂礦區(qū),,石油巨頭們都已投入巨資進行“石油大會戰(zhàn)”,。但要將這些地區(qū)的石油開采出來,必須擁有更尖端的技術,、更多的資金投入,,中小石油公司很難在競爭中取勝,大石油公司也必須為生存不斷采取兼并戰(zhàn)略,。
其次,,裁減冗員、壓縮成本,、攫取更大利潤,,是石油業(yè)整合的一般規(guī)律。受高油價鼓舞,,世界各大石油企業(yè)上半年利潤豐厚,,但隨著下半年油價的回落,石油企業(yè)利潤開始裹足不前,,在股東追逐更大利潤的推動下,,進行兼并以降低費用,成為不少石油公司管理層的首選,。而巨額利潤使石油企業(yè)手里擁有充盈的資金,,股票回購也使他們有充足股權進行收購。
誰是主角,?毫無疑問,,與上世紀90年代埃克森兼并美孚,、雪佛龍收購德士古(Texaco)時一樣,,主導作用的仍是寶塔尖頂?shù)氖途揞^們。尤其是名列世界前六位的�,?松�-美孚,、英荷殼牌、英國石油公司,、雪佛龍,、康菲和道達爾,它們都是一個個跨國公司王國,。事實上,,在西方媒體語境中,石油巨頭(Big
Oil)已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詞匯,,既指他們在經濟上的富可敵國,,也指他們在政治上的呼風喚雨,。
他們會成為收購對象嗎?《華爾街日報》文章就說,,康菲石油公司就既是收購者也可能是收購目標,。很簡單,“對于一家市值1216億美元,、負債約270億美元的石油公司來說,,遭到吞并也不足為奇”。而有關英荷殼牌和英國石油公司整合的傳聞早已廣為流傳,,一旦兩家合并,,將組成一個“超級石油巨頭”,其高達5000多億美元的市值將把3000多億美元市值的�,?松�-美孚遠遠拋在后面,。
但從目前市場氛圍來看,組建超級巨頭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石油業(yè)專家彼得·亨奇根說的話很形象,,在人們普遍認為石油巨頭已足夠龐大時,再這樣合并下去,,“監(jiān)管部門都可能會嚇得心臟病突發(fā)”,。
巨頭們最可能的獵物,就是中型石油公司,。除挪威兩能源公司的整合外,,今年四月康菲也小試牛刀,出資350億美元將伯靈頓公司收入囊中,。而據業(yè)內人士透露,,資產介于100億至800億美元的不少中型公司,除了政府不容外來者置喙的外,,很多都成為西方石油巨頭擬并購的對象,,其中就包括在墨西哥灣參與勘探的美國戴文能源公司,以及擁有大量油砂資源的加拿大能源公司和XTO能源公司,。
但石油資源越來越向石油巨頭集中,,也勢必引發(fā)外界對石油壟斷的擔憂。美國一些消費者團體就指控,,石油業(yè)的并購將使美國民眾更容易面臨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升的影響,。“石油操縱論”在美國早已甚囂塵上,,一些人甚至將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改成了“油有,、油治,、油享”加以諷刺。石油業(yè)的整合浪潮,,如果伴隨的是油價的進一步上漲,,也必然加劇民眾對石油巨頭的反感情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