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日前發(fā)表的一則聲明,,掀起了打擊跨國公司逃稅避稅運動的又一高潮,。蘋果、星巴克和菲亞特三家跨國公司遭到調查,,愛爾蘭,、荷蘭以及盧森堡三個國家也在被調查行列。歐盟打擊跨國逃稅避稅的力度再次加大,。
轉移定價成為焦點
對于歐盟來說,,正式調查企業(yè)是否存在不合理避稅問題還是首次,重要的是,,這對外界表明了歐盟對于跨國避稅這一難題無法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
調查行動由歐盟執(zhí)行機構歐盟委員會負責,主要針對蘋果公司在愛爾蘭,、星巴克在荷蘭,,以及菲亞特集團旗下的金融部門——菲亞特金融及貿易有限公司在盧森堡的稅務活動進行深入調查。調查的重點在于這幾家公司的“轉移定價”安排,,以確定它們的應稅利潤如何在各國之間分配,。歐盟委員會競爭事務專員阿爾穆尼亞說,如果某些公司采取了并不反映市場條件的轉移定價操作,,這種安排可能有悖于國家補助方面的歐盟規(guī)則,。
歐盟委員會在聲明中表示,基于初步分析,,歐盟有理由懷疑這三起案例中,,受到相關國家當局保護的減稅協(xié)議低估應稅盈利,從而使相應公司獲得優(yōu)勢,。委員會還表示嚴重懷疑國家稅務部門作出的決定,,并稱如果該委員會發(fā)現這些公司確實從國家補助中受益,這些公司可能會被要求返還不當利得款項,�,!�
的確,歐盟調查的這幾家企業(yè)和國家在避稅方面都有“前科”,。
從歷史上看,,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都置身于避稅天堂之列,,這些國家為大企業(yè)提供了一個降低全球稅賦的基地,,政府在稅收優(yōu)惠問題上向大企業(yè)作出了保證,有時是在企業(yè)作出轉移業(yè)務決定前提供的。
受到歐盟調查的蘋果公司,,去年就因為涉嫌避稅遭到美國方面的調查,。美國參議院委員會的一項調查披露,蘋果宣稱其在愛爾蘭科克郡注冊的公司為非任何國家的納稅企業(yè),,并已因此少繳稅款數十億美元,。美國參議院小組委員會主席、參議員卡爾·萊文曾指出,,愛爾蘭是蘋果的“避稅圣地”,。
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在美國與其在愛爾蘭的子公司達成協(xié)定,,愛爾蘭子公司獲得對某些知識產權的權利,,并進一步將這些知識產權授權給其他國家的分公司,幫助確保蘋果在英國,、法國等國家?guī)缀醪簧蠄笕魏味愂�,。據蘋果的年度報告顯示,蘋果愛爾蘭分公司此舉使得去年蘋果在非美國境內收入的實際稅率僅為3.7%,。目前,,美國的企業(yè)所得稅最高稅率為35%,而愛爾蘭的企業(yè)稅率則僅為12.5%,。還有媒體報道稱,,在美國,,蘋果為了規(guī)避總部加州8.84%的稅率,,在稅率為零的內華達州設置了一個小辦公室,雇用了寥寥幾個員工,,從而躲掉了加州和其他20個州課征的成白上千萬美元稅負,。
資料顯示,過去15年里,,美國連鎖咖啡公司星巴克在英國設立了800多家分店,,卻僅于2007年向英國政府繳納了所得稅,其余年份均報經營虧損,。荷蘭是星巴克的歐洲總部,,星巴克僅在2012年繳納了70萬歐元的公司稅。英國當局和稅務專家認為,,星巴克利用稅收規(guī)則的漏洞轉移了利潤,。英國稅務專家分析,星巴克財務主管采用了復雜的避稅工具組合導致稅收流失,,這些手段包括收取專利和版權費,、資本弱化、轉移定價等,把在英國獲得的利潤隱藏得無影無蹤,。英國指控星巴克將知識產權賦予其荷蘭子公司,,然后向其他子公司征收巨額專利費,這使得英國子公司看起來只有一點點利潤甚至是沒有應繳稅利潤,。星巴克也坦承,,該公司在英國的店鋪確實“按公司規(guī)定”進行了會計處理,其中就包括向星巴克位于荷蘭的歐洲總部支付商標使用權在內的專利費,,抵消了部分英國稅收,。
據英國《衛(wèi)報》報道,對于企業(yè)的調查顯示出他們似乎確實和當地的稅務執(zhí)行機構之間存在著特殊的協(xié)議,。星巴克的英國首席財務官特洛伊·阿爾斯德曾于2012年告訴英國議會,,該公司與荷蘭有協(xié)議,可以以非常低的稅率在當地運營,�,!缎l(wèi)報》還披露稱,星巴克通過英國和其他地區(qū)的分公司對荷蘭和瑞士的姐妹公司付款,,而瑞士分公司再將銷售給英國子公司的咖啡豆加價銷售,,并且在英國開展業(yè)務每年還需支付商標使用費,這使得英國當地公司的經營報表出現虧損,。此外,,蘋果首席執(zhí)行官庫克去年告訴美國國會,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在80年代就敲定了在愛爾蘭的低稅率,。他表示,,愛爾蘭確實給予蘋果稅收方面的鼓勵措施以吸引該企業(yè)去那里。不過愛爾蘭政府拒絕承認有這樣的情況,�,!�
短期結果難見分曉
歐盟的調查聲勢浩大,不過被調查方顯然頑強抵抗,,要查個水落石出并對其采取相應處理并非易事,。
早在去年9月,布魯塞爾就宣布正在調查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與跨國公司的稅收協(xié)議,。由于歐盟無權干預成員國稅收制度,歐委會只能評估稅收協(xié)議是否構成非法國家補助,。
歐盟要求三國政府解釋其稅收裁決體系,,并給出其與蘋果、星巴克等若干企業(yè)達成的特定稅收協(xié)議細節(jié),。這是非正式調查的開始,。此后,,這些國家表示,不時會收到歐盟委員會就稅收等一系列問題提出的詢問,。
由于盧森堡沒有對該委員會提出的提供稅收機制信息的要求作出完全反應,,而只是回復了歐盟所提的有關稅收規(guī)定問題中的一部分,因此,,此次歐盟委員會表示將針對盧森堡啟動正式的侵權訴訟,。歐盟委員會競爭事務專員阿爾穆尼亞稱,在他們所需和要求提供的信息中,,只收到了非常少的一部分,,并且信息質量也不是最好的。
許多稅務機構都會跟企業(yè)簽訂稅收協(xié)議,,但盧森堡早先就因讓步程度超過多數國家而飽受批評,。在盧森堡,企業(yè)稅率為29%,,并不算低,,但企業(yè)實際支付的稅率可能極低。
盧森堡政府雖然此前表示出與歐盟的合作態(tài)度,,但是政府迄今仍拒絕提供一些相關文件,,其理由是歐盟委員會對提供這些文件的要求是非法的。盧森堡已經就此進行了上訴,。該國政府表示,,采取復雜的程序能保護該國的相關立場,并稱盧森堡并未對企業(yè)實施非法的國家補助,。
愛爾蘭政府則表示:“如果該委員會確定這些公司獲得了非法的優(yōu)厚待遇,,并要求各國政府收回提供的福利,我們保留上訴到歐洲法院的權利,�,!�
對于歐盟發(fā)起的調查,,蘋果公司辯稱,,它已支付所有應付的稅款,并沒有侵犯任何法律,。此外,,該公司表示稅法也迫使其在海外持有的絕大多數資產為現金形式,否則需支付高昂的遣返稅才能把這些錢轉移回美國,。蘋果還否認從愛爾蘭官員處得到了選擇性優(yōu)待,,并表示從2007年起該公司在愛爾蘭的稅負增加了10倍。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蘋果足額上繳了在歐洲的稅款,。
菲亞特集團拒絕就歐盟的稅務調查發(fā)表任何評論,。星巴克和荷蘭政府也持同樣的態(tài)度。
不過,,歐盟并不愿輕易讓步,。歐委會表示,一旦收到三國以及三家公司的辯護說明,,將進行仔細評判以便作出決定,。
阿爾穆尼亞還表示,對于三家企業(yè)的調查僅僅是打擊行動的第一步,,追查那些“打擦邊球”避稅的公司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歐盟對此的調查范圍可能會擴大到其它國家和企業(yè)。
阿爾穆尼亞說,,歐盟委員會已經要求其他兩個歐盟國家提供相關信息:分別是英國(包括直布羅陀)和比利時,,為此歐盟還可能開啟新的調查。
此外,,歐盟還將對九個歐洲國家進行所謂“專利盒子”安排的調查,。
這種計劃由英國政府在2013年4月開始實施。根據“專利盒子”安排,,如果某一企業(yè)擁有英國知識產權局,、歐洲專利局或其他國家的相關司局授予的專利,或者獨家授權上述部門授予的專利,,那么該企業(yè)便可根據“專利盒子”計劃申請較低的企業(yè)稅率,。如果某一企業(yè)獲得了使用他人技術的許可,該企業(yè)或許也能從“專利盒子”計劃中受益,。當某一企業(yè)使用某個受專利保護的生產程序,,或者提供某項使用專利手段的服務時,該計劃也同樣適用,。
英國打算在2013至2017年逐步引入這一計劃,。計劃設想,在2013財年,,將覆蓋60%有關的知識產權收益,,到2017年4月該計劃完全實施的時候,企業(yè)知識產權收益的稅率將降低至10%,。這對技術行業(yè)的企業(yè)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很多部門也將從中受益。
對此,,歐盟表示,,這些讓企業(yè)能繳納更少稅收的計劃可能正越來越違背歐盟稅務規(guī)則。
國際合作期待升級
跨國公司利用稅務規(guī)則漏洞進行避稅近年已廣為人知,。自2008年以來,,針對通用電氣,、星巴克、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大型跨國公司避稅的報道和指責不絕于耳,。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公共利益研究組織(PIRG)的研究顯示,,包括通用電氣,、蘋果、輝瑞制藥和微軟在內的排名前100位的美國上市公司,,2012年存放在海外的利潤高達近1.2萬億美元,。根據研究機構Tax JusticeNetwork的研究報告,這類全球避稅行動每年所逃漏的稅款可能超過3萬億美元,。
然而全球打擊避稅進展卻十分有限,。由于避稅除了惠及這些少交稅的跨國大企業(yè)外,對于有避稅天堂身份的國家來說也有諸多好處,。牽涉到多重利益,,要做出改變自然難上加難。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吸引外國投資,,很多國家制定了稅收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在高科技產業(yè)方面尤其如此,。在歐元區(qū)債務危機之前,,愛爾蘭便是依靠這種政策取得巨大經濟成功的典范。但正因如此,,在全球范圍內造就了許多“稅收洼地”,。此外,稅收政策不統(tǒng)一,,為合法避稅增加了可能性,,造成大量稅收流失。
想要徹底改革國際稅收體系,、堵住稅收漏洞,、打擊跨國避稅,必須要實現全球合作,,而這并不容易做到,。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每個國家都希望在遏制他國避稅的同時無需觸動本國利益,。
近年來,各國政府合作打擊避稅運動取得了不少進展,。2013年6月,,G8峰會簽署了包含10點內容的《厄恩湖宣言》,,承諾改革國際公司稅制,其中包括將打擊逃稅以及空殼公司的隱秘所有者,,呼吁全球稅務機關自動共享信息等,。與此同時,G8還敦促各國改革那些讓跨國公司能夠將利潤轉移到國外以實現避稅的政策,,并要求這類公司報告“它們在哪里繳納了何種稅賦”,。英國首相卡梅倫還希望各國采取行動提高“實益所有權”的透明度,并建立集中化的企業(yè)注冊,。
一個月后召開的G20峰會上,,由經合組織在G8峰會勾畫的藍圖基礎上起草了包括15個要點的國際稅收改革行動計劃,徹底改革跨國企業(yè)納稅規(guī)則以修復避稅漏洞,,加強跨國公司稅收監(jiān)管,。方案對于電子商務也有了更多的關注。會上還建議為跨國公司建立一套評級機制,,按照企業(yè)偷稅,、漏稅、騙稅,、洗錢和與政府合作態(tài)度進行1-4級的評等,。2013年8月底,中國加入這一全球共同行動,,并在經合組織總部所在地巴黎簽署《稅收事務行政互助公約》,。
歐盟方面,2013年在稅務治理工作上取得了巨大進展,,其中包括彌補公司征稅體系漏洞,、對數字經濟征稅達成共識、推出打擊增值稅欺詐的措施等,。
愛爾蘭在去年作出了讓步,。財長麥克爾·諾南表示,他將確保在愛爾蘭注冊的企業(yè)不能將稅務局所在地填為無,。荷蘭政府為了平息外界批評,,也公布了打擊避稅的政策,包括承諾主動與其他國家稅務當局分享稅收判決,,尤其是當企業(yè)在雙邊條約下可能不符合減稅規(guī)則之時,。盧森堡財政部長承認,對于銀行存款信息自動交換的大趨勢將不予反對,。
2014年3月,,歐盟28個成員國均承諾實施銀行信息自動交換。此前一直拒絕接受新規(guī)定的盧森堡,、奧地利兩國改變了態(tài)度,。至此,,即便逃稅者在境外設立賬戶,政府也能獲得其相關信息并據此追討稅款,。這將增加稅收透明度,,彌補之前的法律漏洞。
2014年5月6日,,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以及中國、巴西,、新加坡等13個國家在經合組織年度財長會議上共同簽署了《稅務事項信息自動交換宣言》,,承諾執(zhí)行經合組織制定的“銀行間信息自動交換新標準”,協(xié)議將于2015年底開始執(zhí)行,。這項新標準的使用對象不僅是富豪個人,,也包括企業(yè)。
目前,,歐盟正努力采取措施要求大公司披露在開展業(yè)務的各個國家的納稅情況,。負責企業(yè)監(jiān)管事務的專員米歇爾·巴尼爾今年5月表示,根據歐盟的監(jiān)管規(guī)定,,從2015年開始,,銀行需要按國家報告利潤、納稅情況和補貼情況,。這一規(guī)定也將被拓展至其他行業(yè),。美國和歐洲也達成協(xié)議,要求礦業(yè)和石油公司向資源豐富的國家公布納稅和其他支出情況,,以打擊腐敗行為,。丹麥已發(fā)布大企業(yè)在該國納稅情況的信息。
打擊避稅行動已經從少數大經濟體開始逐漸擴散到全球其他國家,,一場國際稅收體系的深刻變革將拉開大幕,。不過,從宣言到實施還有漫長的過程,,只有當那些置身于協(xié)議外的國家也被納入監(jiān)管范圍,,打擊避稅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
相關鏈接 |
|
轉移定價手法和歐盟的國家補助規(guī)則 |
路透社稱,,本次歐盟調查的重點放在讓蘋果等企業(yè)獲益的稅制方面,。除蘋果公司外, 谷歌和微軟等科技公司也通過在愛爾蘭注冊分公司,,并將這些分公司的“稅籍”歸為百慕大群島,,從而將海外稅率降至個位數。
跨境專利使用費、轉移定價和區(qū)域總部選址是跨國企業(yè)用來避稅的常見手段,。一些跨國公司試圖在稅率較高的國家減少所申報的利潤,,而這主要通過定價轉移來實現,。這正是此次歐盟調查重點,。
所謂轉移定價是指跨國公司內部,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銷代產品,,提供商務、轉讓技術和資金借貸等活動所確定的企業(yè)集團內部價格,。這種安排允許企業(yè)將應稅利潤從其一個分支機構轉移至另一個分支機構,,通常是在不同國家的分支機構之間通過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收費來實現轉移。定價時并不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獨立競爭原則來確定,,而是依從于內部戰(zhàn)略目標和利益最大化原則來制定,。通過集團內部債務融資以及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轉移定價,跨國公司很容易就能將收入轉移到低稅率國家,。歐盟委員會認為轉移定價安排會低估應稅利潤,,給企業(yè)減少稅收支出提供漏洞。專家們表示,,這種定價方式可有助于公司將納稅額降到最低程度,。
而當前一些國家的慣例已經使稅收在很大程度變成了跨國公司的一種自愿行為�,?鐕窘洺@酶鲊g法律法規(guī)的差別來降低納稅額,。所謂稅收規(guī)則,是各個稅收執(zhí)行當局需要納稅者所執(zhí)行的相關規(guī)則,。如果一項稅收規(guī)則中,,成員國稅務當局未能根據市場條件,反映正常的競爭條件,,而接受企業(yè)分支機構的酬報,,從而給企業(yè)更多的優(yōu)惠待遇,這就是一種選擇性規(guī)則,。
國家補助是國家或通過國家財政給予特定企業(yè)的優(yōu)惠措施,。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適度的補助可以發(fā)揮有利作用,,彌補市場調控的不足,。但無度的補助也可以破壞市場競爭的良性秩序,需要進行法律規(guī)范,。歐盟對國家援助在一般性禁止的基礎上,,有若干豁免,需要通過一定程序,進行行政審查,。根據歐盟的國家補助規(guī)則,,如果成員國的稅收規(guī)則是公平無偏的,那么當局不能采取措施允許某些公司支付少于應交稅款的稅負,。一旦有選擇性規(guī)則產生,,企業(yè)將得到不同待遇,將扭曲競爭,。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力推動立法,促進企業(yè)納稅透明化,;應要求企業(yè)逐一披露其在各個國家的利潤和納稅情況,。
歐盟委員會競爭事務專員阿爾穆尼亞認為,在當前公共預算緊張的背景下,,大型跨國公司繳納合理的稅收尤為重要,。專員奧瑞達斯·塞麥塔表示,一個公平的稅收競爭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確保單一市場的完整性,、公共財產的可持續(xù)性以及公司之間競爭條件的同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