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份3個單價超過6萬元的高價房獲批,,最高者每平方米超9萬元;深圳入市的兩項目則以4萬余元的單價領跑全市……
從去年年初各地表態(tài)“控制房價”,,到年底多地不讓“高價房”開盤,,再到今年初“天價樓”集體入市,不少購房者本以為吃了一顆“定心丸”,,誰知又是一頭霧水,。這一“變臉”背后,是“應景之作”后的后遺癥,,還是無法擺脫土地財政的“無奈之舉”,?
高價房殺“回馬槍”,地方調控現“變臉”
2014年年初,,一度“隱退”的“天價”樓盤再度“重出江湖”,。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大望京村的綠地中心項目近日獲批,其住宅以每平方米9.5萬元的均價再次刺激了購房者敏感的神經,。除此之外,,北京1月份還有兩個單價超過6萬元的高價房獲得預售許可,均價分別達到每平方米6.7萬元和7.8萬元,。
并非北京樓市“一枝獨秀”,,高價房集中入市在全國多地輪番上演。年初,,深圳也出現高價樓盤集中備案的現象,。福田、南山等兩項目的銷售均價都超過每平方米4萬元,,直接拉動新房市場均價環(huán)比上漲超過3成,。武漢光谷地區(qū)的房價長年維持在每平方米8000元上下,而今年年初開盤的不少項目的均價將超過1.1萬元,。
事實上,,去年以來,嚴控漲價樓盤,,尤其是高價項目入市成為多個大中城市樓市調控的重要內容之一,。去年底,,北京市曾要求單價超過4萬元的新盤不予發(fā)放預售證;深圳一些高價樓盤也受價格考核約束而延遲備案,,一些地方甚至在調控細則中明確表示“加大中低價中小戶型產品審批”,。
經濟學者馬光遠表示,“在房價高漲的時候突擊調控,,限制漲價樓盤入市以應對考核目標,,在市場趨冷的時候批售高價房推高市場預期,這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一貫做法,�,!�
土地依賴難擺脫,“放任”高價房屬無奈,?
高價房時隱時現,,百姓預期忽高忽低不僅導致市場的“紊亂”,也違背市場規(guī)律,。在許多百姓看來,,政府無法決定房價高低,卻在控制不同價格樓盤的入市時機,。而在一些住建部門負責人眼中,,在地方政府無法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的前提下控房價,這些權宜之計實屬無奈之舉,。
記者調查了解到,,去年以來,,全國土地市場持續(xù)高溫,,各地“地王”頻出早已不再新鮮。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大量“賣地”似乎已經成為政府出讓土地時機的“潛規(guī)則”,。數據顯示,,2013年,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土地成交額突破5100億元,,同比上漲156%,。
“當前,地價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招拍掛’來決定,,如果用目標調控的手段約束房價并不合理,,這會迫使各地盡‘渾身解數’做低統(tǒng)計數據�,!睎|部省會城市一位住建部門的負責人對記者坦言,,“‘地王’直接決定了‘天價’樓盤的出現,這些高價房何時入市的確很令人頭疼,�,!�
社會之所以對高價盤入市高度關注,,是因為會影響到地方年度房價的統(tǒng)計數據,這也直接關系到年度調控目標的承諾能否兌現,。
國務院2013年初出臺的“國五條”要求,,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除拉薩外)要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建立健全穩(wěn)定房價工作的考核問責制度,。目前看來,大部分一二線城市提出的“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不高于本年度城市或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幅度”的目標難以完成,。
“如何問責,,誰來問責,對誰問責”等都會遭遇“軟執(zhí)行”,。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房地產作為支柱行業(yè)的地位決定了問責制難落實。地方政府“放任”土地市場火爆成交,,高價盤就會伺機入市,,問責制遭遇“軟執(zhí)行”,也會給地方批售高價樓盤更多“底氣”,。
樓市分化明顯,,市場頑疾待破解
一二線城市“天價”樓盤頻現,部分三四線城市樓市卻出現萎靡,,購房者“棄房”現象時有發(fā)生,。中原地產的報告顯示,今年1月,,監(jiān)測的25個三線城市新建住宅成交11.22萬套,,連續(xù)3個月走低,創(chuàng)6個月新低,。14個四線城市新建住宅成交僅1.63萬套,,創(chuàng)下11個月新低。
回顧中國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自從2003年以來,,高價房頻現、供需矛盾突出,、預期居高不下,、城市冷熱不均等樓市痼疾始終沒能解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張東教授認為,,要改變現在調控政策“滯后被動”“屢調屢漲”的局面,,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建立長久持續(xù)科學的運行調控機制,。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表示,,房價越高,、矛盾越突出,越是出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好時機,,應制定政策出臺時間表,,進行全流程調控,從地價到房價,,包括拿地,、建設、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具體評價標準,,逐步解決房地產市場長期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