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婺源縣甲路村所產油紙傘久負盛名,,素有“甲路紙傘甲天下”的美譽。
甲路傳統制傘歷史悠久,,相傳宋代丞相馬遷鸞(甲路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從此,,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甲路紙傘,,以制作靈巧,、工藝精湛、風格別致而著稱,。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婺源當時屬安徽,康熙微服到了當地,,看徽劇時忽然下雨,,前排觀眾撐傘擋住后面觀眾的視線,有頑童就向前掉觀眾擲石,,石子擊中其中一把傘卻反彈出來,,打破了旁邊的一把雨傘�,?滴跤X得奇怪,,即刻叫人打聽那把傘產自何處,正是產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傘,,甲天下”的說法,并收入《婺源縣志·貨屬篇》,。江南地區(qū)也有一首民謠:“景德鎮(zhèn)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笨梢姰斈曛ⅰ�
甲路油紙傘用料純正,,精選上等竹木,、優(yōu)質絲綢、皮紙,、桐油,、柿油等制成。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和結傘頂,,共有近三十道工序,。紙傘傘面畫有精美的花鳥、仕女,、風景等圖案,,美觀輕便、古樸別致,,晴雨相宜,,是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近代以來,,受機械制造雨傘的影響,以及油紙傘做工較繁雜,、價格相對較高等原因,,油紙傘日益淡出市場。到上世紀90年代,,甲路原有的油紙傘作坊幾乎全部消失,,傳統油紙傘的制作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保護和傳承,。另外,,油紙傘所用的原材料多數偏緊缺,其中的油柿樹處于瀕危狀態(tài),,搶救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2013年,,“婺源甲路紙傘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甲路紙傘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戴根盛
戴根盛于1960年出生在婺源縣原甲路鄉(xiāng)胡家村(現賦春鎮(zhèn)胡家村)。從小,,他在外出,、勞動時都會帶上本地制作的甲路油紙傘,這種純手工制作的油紙傘不光能夠遮風擋雨,,而且傘上繪有梅蘭竹菊,、花鳥蟲魚等圖案,,外觀非常漂亮。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油紙傘也受到了新的工業(yè)雨傘的強烈沖擊,,日益淡出市場。到20世紀90年代,,原來遍布甲路鄉(xiāng)的油紙傘作坊全部消失了,,傳統油紙傘的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戴根盛在那時調到原甲路鄉(xiāng)政府文化站擔任站長,,為了搶救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戴根盛思向鄉(xiāng)書記匯報后,鄉(xiāng)里同意借給戴根盛5000元啟動資金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則組建工廠,,恢復這一傳統技藝。拿到啟動資金后,,戴根盛立即組織了4名做油紙傘的老藝人,,日夜加班加點趕制了500把傘。做完后又輾轉乘車將紙傘運到杭州,,并找人代銷,。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后,代銷點打電話過來進貨,,杭州的市場慢慢打開,。此后,他又帶領員工轉戰(zhàn)蘇州,,市場越做越大,。2003年,戴根盛借了幾十萬錢將傘廠從政府買下來,,并按照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工藝,,豐富產品種類。
2007年,,金融危機襲卷我國,,包括油紙傘市場在內的多個行業(yè)受影響,甲路紙傘廠一度三四個月發(fā)不出工資,,有的人甚至提議關掉工廠,。而如果工廠關閉,甲路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傳承也將結束,。戴根盛通過創(chuàng)新產品,,積極開拓市場,終于使企業(yè)走出了危機。2012年,,甲路紙傘廠產量達30多萬把,,產值超過300萬,工廠的員工達到150多人,,很多員工在學得甲路紙傘制作工藝后又自主創(chuàng)業(yè),,帶動更多的人學習和傳承油紙傘制作技藝。而作為甲路紙傘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戴根盛也希望這一寶貴的傳統工藝能夠世代活態(tài)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