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新聞網”8月19日綜合外電報道,英國研究機構指出,農耕技術進步帶來的亞洲“便宜米價”時代可能已走入歷史,不過,這對農民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
據報道,盡管米價上漲可能對貧困的都市消費者不利,,特別是從亞洲進口稻米的部分非洲國家,,但所得上漲可望幫助許多亞洲農民脫離貧困。
2008年的數據顯示,,亞洲約有13億貧窮人口以農業(yè)為生,。
倫敦海外發(fā)展研究所總監(jiān)瓦特金說:“數百萬名農民可望因薪資上漲受惠,對脫貧將有極大幫助,,但許多貧窮家庭將面臨糧食漲價,,非洲國家進口糧食的成本也將上揚�,!�
報告指出,,得益于育種、施肥和灌溉技術的改良,,全球米價在1970年代初期至2000年代早期持續(xù)下跌,,但2002年起轉而上漲,在2007-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之時更暴漲至三倍,,之后便從未回到先前水準,。
今年年初米價站上每公噸550美元,較2000年價位上漲一倍,。根據該報告,,米價上漲的主因是生產成本攀升,包括工資,、燃油和肥料成本上漲,,以及中國、印度和泰國等擴大囤積稻米,。
美國農業(yè)部預測,,全球囤積的稻米總量在2011-2012年增至1.05億公噸,遠高于2006-2007年的7,500萬公噸,。
印度在2007年底至2011年間實施嚴格的稻米出口禁令,;泰國政府則推出稻米收購計劃,導致市場供給減少,;中國在兩年前開始從稻米出口大國越南大量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