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月11日,,在日本東京的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前,游行者手持標語,、呼喊口號進行抗議核電站的游行,。游行者呼吁東電向福島市民賠償,,并反對重啟核電站。新華社發(fā)(關賢一郎
攝) |
|
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大地震,、海嘯及福島核電站事故,,使日本核電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隨著核電站相繼進入“定期檢查”,,在日本國內發(fā)電量中核電占比從2010年度的30.8%下降到2011年12月的7%,,2012年5月5日成為日本既有54座核電反應堆全部停止運轉的“歷史上的一天”,其后一些核電反應堆通過安全檢查后陸續(xù)重新啟動,,目前已有11座,、約占現(xiàn)有核電反應堆數五分之一的反應堆處于運轉狀態(tài)(2012年11月30日數字),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反核電”的運動持續(xù)高漲,。
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曾經迎來了“一桶原油一美元”時代,,當時的日本順勢而行,,及時從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轉向以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尤其是在電力工業(yè)中,,在60年代迅速實現(xiàn)了從以水力,、煤炭發(fā)電為主向以石油發(fā)電為主,然而,,在70年代發(fā)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上漲,日本又迅速改變過度依賴石油的能源消費結構,,在電力方面逐漸形成以核電為首,、與液化天然氣(LNG)、煤炭“三足鼎立”的火力發(fā)電燃料結構(比如在2010年度核電,、LNG,、煤炭分別占火力發(fā)電的30.8%、27.2%,、23.8%,,水力和石油等分別占8.7%和8.3%)。由此可見“去核電”對日本電力供應造出的缺口之大。
在福島事故以后,,世界上“脫核電論”盛行一時,,就日本而言,可以斷言核電占日本電力30%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日本肯定會走向“去核電”時代,。這不僅是因為福島核電站事故對日本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損害,更因為福島事故之所以發(fā)生的原因——地震,。地震對于日本簡直可說是“家常便飯”,,日本陸地面積僅占世界陸地面積的0.1%,然而全世界每年發(fā)生的地震竟有十分之一發(fā)生在日本,,其中里氏六級以上的地震大約有五分之一發(fā)生在日本,,據專家預測,今后30年以內,,在人口稠密,、產業(yè)發(fā)達且集中的南關東地區(qū)發(fā)生七級地震的幾率為70%。日本在如此“不安定”的國土上已建成的核電站達到54座之多,,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錯誤,。顯然,日本不具備成為“核電大國”的自然條件,,日本退出“核電大國”俱樂部在所難免,。
對于日本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43座核電反應堆停止運轉導致的火力發(fā)電需求的迅速增加,,如何大幅增加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火力發(fā)電燃料的進口量,,相應開展“減核電”時代的能源外交活動。
在1973年石油危機后,,日本也曾積極開展過能源外交,,當時稱為“石油外交”,而與40年前的能源外交相比,,當今“去核電”時代的日本能源外交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以天然氣為重點,力求實現(xiàn)火力發(fā)電燃料結構(煤,、石油,、傳統(tǒng)天然氣、頁巖氣等)的多元化,;第二,,以將可能成為“能源寶庫”的北美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為主攻方向,,力求實現(xiàn)火力發(fā)電燃料進口來源的多元化;第三,,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以日本先進的節(jié)能和新能源技術作為“外交牌”,爭奪世界能源技術市場的主導權,。
以天然氣為重點擴大發(fā)電燃料進口
如前所述,,日本原有的54座核電反應堆僅有大約五分之一恢復運轉,由此造成的能源缺口不得不通過增加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的火力發(fā)電來彌補,。為了提高同資源供給國的“交涉力”和降低發(fā)電燃料價格,,日本積極開展能源外交以配合發(fā)電燃料的去核化和結構調整。
從石油來說,,2010年度石油火電在日本國內總發(fā)電量中占比為8.3%,。目前日本仍高度依賴從中東的石油進口,2011年度來自中東的石油進口占石油進口總量的87%,。但是,,由于中東地區(qū)局勢不穩(wěn),新興國家石油消費的迅速增加等原因,,原油價格從2004年以來持續(xù)上漲,,在2008年7月達到147.27美元,其后由于金融危機等原因一時驟跌至三十幾美元,,爾后在2011年再次上漲超過100美元,,石油價格高企和不穩(wěn)成為一個很大的不安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與天然氣,、煤炭相比,石油具有特殊的難以取代的價值,,例如石油經過精煉可作為汽車,、噴氣機的燃料,同時石油在運輸,、儲存方面也要比液化天然氣(LNG)方便得多,,因此,確保石油進口來源依然是日本能源外交的重要課題,。
從煤炭來說,,2010年度煤炭火電在日本國內總發(fā)電量中占比為25.0%,這個比例約為石油的三倍,。目前日本將澳大利亞作為一個重要的煤炭進口來源,,那里露天煤礦采掘條件良好,,可用機械化方法開采。與此同時,,煤炭的海上運輸量大增,,僅次于原油,還出現(xiàn)了30萬噸的大型運煤船,。煤炭的最大缺點是在發(fā)電過程中二氧化碳排量較石油,、天然氣高得多,對環(huán)境污染也較嚴重,,因此不會是今后日本擴大電力燃料進口的首選,。
從天然氣來說,2010年度LNG火電在日本國內總發(fā)電量中占比為29.3%,,在三種火力發(fā)電燃料中占比最高,。天然氣的分布比石油更廣而分散,其二氧化碳排量在三種主要燃料中最低,,LNG的缺點是價格和運費比較高,,儲藏和運輸比較難,與歐洲從俄羅斯,、美國從加拿大,,均是通過管道進口天然氣相對照,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北亞地區(qū)只能通過LNG油輪從中東等地進口LNG(歐洲也從中東進口LNG),。權衡上述利弊,,加上日本對LNG的高效利用積累了較豐富的技術和經驗,今后幾年日本為了尋求新的“能源最佳組合”,,將更多依靠LNG火力發(fā)電來彌補“去核電”帶來的能源缺口,。
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fā)生之前,日本就已經是世界最大的LNG進口國,,消費著世界LNG產量的約三分之一,,2012年1至10月日本的LNG進口額更是達到大約5萬億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此外,,日本預定在2020年度開始運轉30座LNG火力發(fā)電站,合計發(fā)電量達1590萬千瓦(同年度開始運轉3座煤炭火力發(fā)電站,,合計發(fā)電量220萬千瓦),。因此今后能否以可接受價格確保LNG的穩(wěn)定供應,成為日本能源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課題,。
以美,、俄為主攻方向尋求天然氣、石油進口多元化
在天然氣來源國中,,世界最大LNG生產國卡塔爾由于受中東局勢影響,,其供給可能不穩(wěn),,因此日本在繼續(xù)維持從中東地區(qū)的石油、天然氣進口的同時,,大力推進能源來源多元化戰(zhàn)略,,一方面借以提高與既有能源來源國的價格談判籌碼,一方面將能源外交重點轉向正在興起“頁巖氣革命”的美國以及俄羅斯遠東的庫頁島,,尤其是渴望通過鋪設海底管道從“富氣”的庫頁島進氣,。
從美國方面來講,按照法律規(guī)定,,要成為美國的天然氣出口對象國,,必須是與美締結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的國家,首先需獲得美國能源部的批準,,然而作為美國“親密”同盟國的日本卻至今尚未與美國締結FTA,。最近,美國政府提出的一份報告稱,,“將美國新發(fā)現(xiàn)的一部分天然氣輸送到海外比把它們留在國內更有利于美國經濟”,。然而,,美國國內反對出口頁巖氣的呼聲依然很高,,其理由是大量開采頁巖氣會破壞環(huán)境,同時出口頁巖氣還會導致國內能源價格上揚,,美國的LNG生產與裝運設施也有待完備,。此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而且美國將大量的天然氣用于暖氣,,因此每到冬季美國國內的天然氣需求會顯著增大,日本至少在這個冬季或更長時間,,不可能獲準從美國進口天然氣,。針對這種情況,日本的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等貿易公司在近年來瞄準可望成為“能源寶庫”的北美地區(qū)的頁巖氣、頁巖油等非常規(guī)能源資源項目,,加大投資力度,,正在積極籌建將美國出產的頁巖氣加工成LNG再出口日本的體制,同時又將目光轉向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非洲等地出產的LNG,、石油等能源資源,。特別是對美國,,日本不屈不撓地以自己是美國的重要同盟國為由,繼續(xù)堅持要求美盡快對日出口LNG,,預計隨著開采技術的繼續(xù)進步,,美國終將朝向天然氣出口大國邁進,并可能以對日出口LNG作為加強以日本對美從屬為特征的美日同盟的一種軟實力,,讓日本對美國更加“聽話”,,對加入TPP采取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
另一方面,,對于與美國并列的天然氣生產大國的俄羅斯來說,,力圖保持日本向俄支付的LNG價格高于歐洲從俄進口管道天然氣價格,顯然對俄方有利,,況且將天然氣加工成LNG,,不像利用管道輸氣那樣會被鎖定于日本,也可以賣給其他國家,,故而俄方對鋪設海底管道并不積極,。
眾所周知,為了將天然氣加工成LNG,,需要大規(guī)模的液化設備,、LNG運輸船,利用方面也需要建立大規(guī)模的進口基地,,這意味著LNG交易雙方都需要進行巨額的初期投資,,為此,LNG貿易除去美國等一部分市場,,大多采取供需雙方簽訂長期合同,,特別是對供方而言,只有在確認將來的銷售對象(收入來源)有保證的情況下才會進行開發(fā),,而不會在未能明確確定買方及其需求量的情況下貿然投入巨資進行開發(fā)的,,而這個道理顯然也適用于敷設天然氣管道這樣的大工程,都要求交易雙方之間建立一種可靠的誠信關系,。
目前,,業(yè)已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天然氣運輸管道是連接俄羅斯、烏克蘭與德國的大約90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此外,,天然氣的大型流通路線就是卡塔爾等中東國家與亞太地區(qū)國家之間的LNG油輪運輸線。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經設有液化天然氣廠的情況下,,日本想要另辟途徑通過管道直接進口天然氣,,敷設如同俄烏德之間那樣的天然氣運輸管道,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實現(xiàn)的事情,,還要看日俄關系如何,,在日本前任首相野田政府期間,,日俄兩國的島嶼爭議升溫,導致兩國在政治上也缺乏開展大規(guī)模合作項目的良好氣氛,,安倍政權上臺以后,,為了兌現(xiàn)振興經濟的承諾,或可能暫時擱置島嶼主權問題,,努力改善日俄關系,,以確保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甚至實現(xiàn)敷設日俄之間天然氣管道的夢想,,而只有在將建設日俄天然氣管道一事敲定下來之后,,日本才好在其國內投巨資敷設目前仍然較少的國內天然氣管網。
爭奪世界能源技術市場主導權
迄今日本的能源外交一直是圍繞如何確保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穩(wěn)定供應而展開的,。近年來,在氣候溫暖化和化石燃料中長期供應不安的背景下,,節(jié)能技術,、核電技術、風力發(fā)電等等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積極推行綠色新政,,加強對環(huán)境、能源領域的投資,,培育相關產業(yè),,也成為創(chuàng)造雇用機會和復興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
面對這樣的國際形勢,,作為“資源小國”的日本為了確保其國際競爭力,繼續(xù)推進已經成為日本強項的產業(yè)技術,、節(jié)能和新能源技術的革新,,在從海外繼續(xù)進口必要的能源資源的同時,將日本的先進技術作為日本“獨自的資源”,,作為日本開展能源外交的一張重要王牌,,積極推進所謂“能源技術外交”。迄今為止日本通過政府開發(fā)援助(ODA)出口先進的能源相關技術,,已成為對世界節(jié)能環(huán)保領域貢獻最多的國家之一,。此外,日本通過雙邊貿易和直接投資渠道推銷其先進技術,。2011,、2012年,日本憑借其先進的能源相關技術,,在海外獲得了一長串能源技術合作的訂單,。
日本開發(fā)的用于火力發(fā)電站的“超臨界壓方式”,,可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的43%的熱效率,被譽為“世界第一清潔的煤炭火力發(fā)電”,,受到世界不少國家發(fā)電部門的青睞,。
如何在國際標準化競爭中取勝,是日本爭奪世界能源技術市場的主導權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國際標準化競爭”實質上就是如何使本國技術“國際標準化”的外交交涉,。目前,圍繞國際標準化的外交交涉的主要場所就是本部位于日內瓦的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以及其他國際標準化機構,。日本依據2007年ISO、IEC兩家國際標準化機構承辦的標準化案件的數字(與德國159件,、美國148件,、法國102件相比,日本僅有67件),,主觀地認為日本在國際標準化機構中的所謂“政治影響力”不如德國,、法國和美國。今后,,日本不僅要大力加強環(huán)境友好型的能源技術(例如智能電網和浮體風力發(fā)電裝置等)的研究開發(fā),,而且要在國際標準化競爭中大力增強其能源外交的政治影響力,避免出現(xiàn)明明本國擁有先進技術,,卻陷于必須采用別國技術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中日在節(jié)能減排和新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可為兩國帶來互利雙贏的效果,,我們應該積極地加以推進,,不要受兩國政治關系影響,干擾兩國正常的經濟合作和交流,。我們要積極利用日本在節(jié)能減排,、節(jié)能汽車以及鋼鐵、煤火力發(fā)電等高耗能產業(yè)的節(jié)能環(huán)保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以有助于我們治理霧霾等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有助于中國的科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