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以來,,持續(xù)火爆的藝術品投資熱潮似乎戛然而止了,。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有13只藝術品基金成立,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大幅度下降,。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今年以來藝術品投資領域相繼披露違規(guī)和風險預警,,這個曾經在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開始變得有些“黯然神傷”,。
不過,對于正處在爆發(fā)式增長的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來說,,這樣憂愁的日子顯然有些不太合理,。事實上,藝術品投資熱潮非但沒有消減,,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從目前藝術品投資市場情況來看,國內藝術品基金的發(fā)行方式正悄然發(fā)生改變,,私募化正漸漸成為主流且勢頭兇猛,。
所謂藝術品基金的私募化,就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并投資于藝術品的私募基金,。據了解,,該類私募基金的投資標的以現代書畫與中國當代藝術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油畫和雕塑兩種,,其增值速度一般為13%~14%,年化收益率更是最高可達31%,。換而言之,,公開數據的下降并不意味著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轉冷。恰恰相反的是,,藝術品基金發(fā)行正逐漸從臺前走向幕后,,成為服務特定人群的專屬對象。
那么,,藝術品基金緣何紛紛選擇私募發(fā)行呢,?
一方面,相對于藝術品公募基金,,選擇私募途徑可以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和回報,。就目前市場情況而言,,藝術品公募基金不僅在發(fā)行上存在重重限制,而且由于其中間費用過高,,導致無法為基金管理方帶來足夠的利潤,,從而直接減少甚至打消發(fā)行藝術品公募基金的進度。據了解,,發(fā)行藝術品公募基金僅僅只能賺取2%的管理費,,而作為利潤重頭的分紅必須要在達到一定的銷售額之后才能獲取,存在相當大的變數,。因此,,在利益至上的市場環(huán)境下,選擇利潤更豐厚的私募發(fā)行方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方面,,由于藝術品私募基金在操作上更簡單和靈活,也深得投資者青睞,。比如私募基金只需要“跟莊”
公募基金,,就可以做到穩(wěn)賺不賠。具體來說,,私募基金只要跟定某只公募基金“建倉”,,把公募基金宣傳推廣的藝術品收購過來,再等公募把價格做上去,,隨之轉手就可以獲取不錯的利潤,。毫無疑問,這樣的操作方式雖然實質上是在挖公募基金的墻腳,,讓公募基金為其“做嫁衣”,。但不可否認的是,私募基金也借此更加凸顯了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存在價值,,不失為一種正名自身的舉動,。
此外,除了“跟莊”行為,,私募基金就地“坐莊”也是最為常見的操作方式,。一般來說,私募基金通過買斷某位藝術家的作品,,然后采取各種營銷方式為其包裝,,比如拼命提升名氣和組織巡回畫展,最后在各類拍賣場合自賣,,借此抬高其作品的市場價格,,從而在退出時能以高價拋出獲取超額利潤。
由此可見,,藝術品私募基金骨子里的投機味確實很好地迎合了大多數投資者的潛在需求,,從而也為藝術品投資開辟了一塊新的戰(zhàn)場,。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整個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悲哀,。事實上,藝術品私募基金的走俏雖然有效彌補了公募基金留下的市場空白,,延續(xù)了整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火爆,,但是其并未有效解決當前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頑疾,如何辨別贗品,、如何合理估值藝術品依舊是懸在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藝術品私募基金在這方面的貢獻實在是相當有限。
更為重要的是,,從目前披露的藝術品投資風險預警的案例來看,,公募基金所存在的藝術品鑒定風險、藝術品保管風險,、市場風險,、不可抗力風險、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基金投資運作風險,、管理風險等,在私募基金中也存在,。更何況,,私募基金往往是相熟的玩家之間出于彼此的信任促成,極少有書面約定,。一旦產品發(fā)生風險,,在法律上也難有保障。
如此說來,,轉戰(zhàn)私募的藝術品基金并非就此可以“春風得意”,,其未來發(fā)展依舊撲朔迷離。在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體系規(guī)范之前,,
藝術品公募基金的今天也只會是私募基金的明天。就算是換種“玩法”,,也不過是短暫延續(xù)了藝術品投資的“香火”,其結果甚至可能是“玩火自焚”,,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