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板”呼之欲出的背景下,,A股ST板塊遭遇批量跌停。
繼建立,、完善退市制度之后,,設立“風險警示板”再度為充斥A股的“炒差”之風敲響了警鐘。人們期待著,,持續(xù)的制度變革能讓投資者學會“用腳投票”,,并通過壓縮績差股的生存空間,引領A股完成向價值投資的“結構轉型”,。
“風險警示板”呼之欲出,,逾百只ST股跌停
27日收盤之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就《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該意見稿,,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因暫停上市后恢復上市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因退市后重新上市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或因其他情形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股票,將被分別冠以“*ST”和“ST”標識,,并進入風險警示板交易,。退市整理股票的簡稱前冠以“退市”標識,自退市整理期開始之日起,,在風險警示板交易30個交易日,,期限屆滿后的次日予以摘牌。
呼之欲出的“風險警示板”,,在征求意見稿出臺后的首個交易日就引發(fā)強烈反應:滬深股指雙雙下行,,兩市逾百只ST股和*ST股報收于跌停價位。上證綜指盤中再探年內新低,,并改寫2009年3月以來的收盤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為風險警示股票分別確定了1%的漲幅限制和5%的跌幅限制,。這種“非對稱”的漲跌幅限制,,無疑強化了對這一特殊股票群體的風險警示效果。
引導投資者和A股向價值投資轉型
由于長期投資理念和分紅文化的缺失,,長期以來“低買高賣”成為A股主要的獲利模式,。依靠重組消息而往往股價一飛沖天的垃圾股,成為投機者們“講故事”甚至“編故事”的絕好對象,。在偏聽偏信,、盲目跟風的過程中,許多普通投資者曾付出慘痛代價,。上交所“風險警示板”因此被視為向“炒差”者敲響的又一記警鐘,。
根據新規(guī),風險警示股票盤中換手率達到或超過30%的,,上交所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停牌時間持續(xù)至當日14:55,;同一賬戶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多個賬戶,,當日累計買入的單只風險警示股票,數量不得超過50萬股,。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表示,,在鼓勵垃圾股股價主動向下回歸的同時,,這一制度將完全顛覆傳統(tǒng)炒差手法及炒殼重組游戲,讓投資者真正學會“用腳投票”,。
今年前7個月,,上證綜指累計跌幅達到4.09%,而匯聚兩市眾多大盤藍籌的滬深300指數僅微跌了0.3%,。這或許是一個信號:在制度的引導下,,A股正在顯現向藍籌主導的“轉型”跡象。
(綜合新華社記者潘清和本報記者謝衛(wèi)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