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政府所謂“碳稅不會威脅家庭生計”的結論似乎有了明證。供職于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經濟學家亞當·麥克休日前通過精確測算得出結論,,碳稅政策對一塊市價25澳元(1澳元約合1.02美元)蛋糕產生的提價作用不會超過10分錢,。
就7月1日正式實行的碳稅政策,工黨政府一再表示,,碳稅征收的直接對象為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大企業(yè),,對居民生活無顯著影響。
盡管如此,,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碳稅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的潛在影響,,對相關產業(yè)和投資可能發(fā)揮的正負作用和利弊得失仍有待商榷,。
根據此前安排,2012至2013財年,,澳大利亞碳排放價格為每噸23澳元,、2013至2014財年為每噸24.15澳元,2014至2015財年為每噸25.4澳元,。從2015年7月起,,通過開展排放配額拍賣等方式,實現(xiàn)碳價靈活化,,直至實現(xiàn)碳市場價格自由浮動,。
澳官方測算,實行碳稅后,,預計平均每周家庭生活成本將增加9.9澳元,,其中電費增長3.3澳元,燃氣費增長1.5澳元,。為抵消碳稅對普通人的影響,,政府將把碳稅收入用于分類補貼,預計每周家庭平均將獲得10.1澳元補貼,。
麥克休的測算結果,,為工黨政府的結論提供了生動背書,卻無法掩飾碳稅本身可能存在的先天缺陷,。
澳大利亞礦業(yè)是碳排放大戶,,在“碳稅”落實之際自然首當其沖。受碳稅,、澳元升值,、勞工成本高昂等綜合因素影響,,預計今后礦業(yè)的成本包袱將愈發(fā)沉重。
澳大利亞礦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澳熱能煤每噸新增產能的成本5年內上漲了3倍,以致相關項目的可行性成疑問,。較之西非,,在澳大利亞開采鐵礦的成本高出75%。
一些分析人士擔憂,,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今后數年碳稅帶來的利空因素可能導致澳礦業(yè)投資出現(xiàn)降溫趨勢,屆時倘若再出現(xiàn)外部經濟疲軟和市場利空因素交織的局面,,則不免會沖擊嚴重依賴礦業(yè)的澳大利亞經濟,。
此外,工黨政府在敲定“碳稅”細節(jié)時,,顯然沒有充分考慮中小礦商的利益,,這也成為碳稅一大硬傷。
品位高,、開發(fā)成本低的赤鐵礦目前多掌控在力拓,、必和必拓等礦業(yè)巨頭手中,近年來包括中資企業(yè)在內的新開發(fā)鐵礦項目多集中在磁鐵礦領域,。
較之赤鐵礦,,磁鐵礦原礦品位較低,須在澳本土加工提高品位后方能出口,,這一過程碳排放量較大,;不過,在煉鋼過程中,,使用磁鐵礦的能耗卻低于赤鐵礦,,從而減少了鋼鐵生產價值鏈的總體碳排放量。
然而,,工黨政府未明確承認磁鐵礦的“跨境”減排效果,,從而使磁鐵礦項目較赤鐵礦項目面臨更高“碳稅”負擔。據一家在西澳投資磁鐵礦項目的中資企業(yè)反映,,“碳稅”實行后,,可能每年帶來高達上億澳元的額外負擔。
“碳稅”政策規(guī)定,,在碳價格靈活化之后,,相關企業(yè)可通過國際碳交易市場解決企業(yè)一半的碳排放許可。但目前國際上缺乏統(tǒng)一碳價標準,,且澳方與相關國家沒有碳稅互認和抵免協(xié)議,,這種規(guī)定現(xiàn)在看來只是畫餅充饑,。
若不考慮項目工藝流程、歷史排放記錄等差異,,采取“一刀切”方式執(zhí)行碳稅,,恐將造成不公平競爭局面。大礦商可能借“碳稅”加緊吞并中小礦商,,從而加劇澳礦業(yè)資源壟斷局面,。
在宏觀經濟層面,節(jié)能減排的政策導向,,將減少企業(yè)和公眾對某些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帶動產業(yè)重組、裁員乃至部分企業(yè)倒閉,。
“碳稅”政策自出臺以來飽受爭議,,不僅為反對黨所詬病,民意支持率也不高,,其社會和政治基礎并不牢固,。反對黨已明確表態(tài),若在下屆選舉中勝出,,將立即廢除“碳稅”,。如何讓“碳稅”擺脫人走茶涼的命運,是當局者的遠慮,。
最后,,“碳稅”作為工黨政府發(fā)展綠色經濟的戰(zhàn)略抓手,在促進節(jié)能減排的同時,,旨在重塑經濟增長方式,,促使產業(yè)轉型。在“碳稅”指揮棒下,,預計大量社會資源將投入新能源領域,。然而,這種投資沖動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承接,?是否會帶來另一種形式的資源浪費,?這些問題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工黨政府受制于選舉政治的功利目的,,在推行“碳稅”時過于激進,,缺乏變通,忽視配套改革,、鞏固民意以及國際合作,,則不免會偏離以“碳稅”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的初衷,。若情況果真那樣,,澳大利亞的“碳稅”可能最終淪為不得人心的惡稅,,難以為繼,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終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最后買單者還是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