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化肥用的一年比一年多,,地卻越來越沒勁了,�,!�51歲的黑龍江省方正縣德善鄉(xiāng)蓮花村農民蘇永久肩扛著鐵鍬從自家稻田里走出來,,帽子和臉上還掛著一層土。 黑土地也快不“黑”了,,老蘇手指著稻田說,,以前很少見到黃土,現在挖下去一鍬就是黃土,,有的地方黃土已經露出了,。順著老蘇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些地塊已經明顯發(fā)黃,。 關鍵是地越來越沒勁兒,,越來越硬。原來東北是“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現在不上化肥就得減產一半,,老蘇抱怨,以前一畝地就上90斤化肥,,現在得120多斤,,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像上癮似的,。村里的100多公頃地都是這樣,,感覺這地好像是“病”了。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農民只使用尿素,,80年代開始使用二銨,90年代開始使用鉀肥和一些其他微量元素,。由于氮肥和磷肥長期使用,,有的地區(qū)過于集中,一些未被作物及時吸收的肥料化合成磷酸鈣,,加劇土壤板結程度,。 與蘇永久家稻田一路之隔的是同村農民隨春江家的地,《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用手扶耙地機耙地,。機械非常小,甚至連坐人的位置都沒有,,隨春江只能跟著走,。 隨春江家的稻田地看起來要比老蘇的地顏色“黑”很多,但讓他感到奇怪的是水稻畝產反而比老蘇家低100斤,,為什么黑土地肥力反倒不如旁邊都已經露出黃土的地了,?“種地方法都差不多,有時候我還偷著學些呢,�,!� 一些專家認為,可能跟他的耕作習慣有關系,小型農機具耙地,,只能耙到表層土壤,,耕層越來越淺。土地犁底層越來越厚,,適宜糧食生長的有效耕層變得越來越薄,,糧食產量自然就低了。 類似蓮花村黑土層變薄,、黑土地質量下降的情況在黑龍江省比比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驅車來到黑龍江省依蘭縣三道崗鎮(zhèn)三道崗村,,正趕上一輛裝滿垃圾的車輛往村外運垃圾,。記者緊隨垃圾運輸車,車子剛剛駛出三道崗鎮(zhèn)三道崗村,,就把各種生活垃圾倒在了村邊的農田旁,。“復方丹參片”,、“青霉素”的藥瓶,,廢舊電池,塑料袋,,還有裝著藥劑的藥瓶也散落在農田周圍,,有的已經被刮到了農田里。 正在農田里忙著的三道崗村農民程先粟直言,,離垃圾堆近的農田最遭殃了,,這些塑料袋被刮得到處都是,在地里不容易腐爛,,種地肯定受影響,,趕上種子播到塑料上就可能顆粒無收。 特別是那些用不完的藥劑對土壤危害更大,�,!昂芏噙^期的藥都扔到地邊了,有啥危害咱也說不清楚,,但那些都是人用或者獸用的藥,,對農田肯定是有壞處沒好處�,!� 雖然離村里的垃圾遠了些,,但程先粟的地也越來越沒勁兒了�,!昂谕敛幌褚郧澳敲炊嗔�,,以前趟地時見不到黃土,,現在趟完地后經常帶出來很多黃土�,!� 《經濟參考報》記者沿路走訪發(fā)現,,農田周圍的防風林也變得越來越稀疏,有的地方干脆一棵樹也沒有,,不時刮起的風夾帶著一些沙土打在臉上,。當地農民介紹,防風林越來越少了,,刮走的黑土卻越來越多。 東北黑土區(qū)實驗結果表明,,70%至80%的黑土肥力在下降,。這樣,勢必要影響糧食產量,,為什么不能種養(yǎng)結合呢,?“現在很多農民種的地都是流轉的,大都是一年左右,,第二年就返給原主了,,誰還會有積極性去養(yǎng)地啊�,!碧K永久有些擔心,,如果按照過去三十年的變化,不敢想象幾十年后黑土地又會變成什么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