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jīng)濟體逐步打破南北之間的貿易金融循環(huán),。而今天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四次會晤也正在為開辟新的循環(huán)尋找答案。 根本而言,金磚國家大都經(jīng)歷了資源驅動型和出口驅動型增長模式,,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被譽為“世界辦公室”,,巴西號稱“世界原料基地”,,俄羅斯被稱作“世界加油站”。各國發(fā)展模式的共性是大都受制于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產業(yè)分工和金融分工,,以致于成為發(fā)達國家在全球資源配置結構中的廉價生產基地和資源供應地,,難以獲得在資源、市場,、利潤方面的公平利益分配,。 因此,,隨著金磚國家實力的不斷壯大和地位的提高,打破全球經(jīng)濟格局,,尋求相互間多層次合作的愿望和勢頭也越來越強烈,。但不可否認的是,經(jīng)濟合作進程漸進而漫長,。2010年,,金磚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經(jīng)濟總量的18%,貿易量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5%,,但金磚國家間的經(jīng)貿合作數(shù)量仍偏低,。比如,盡管2009年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第二大出口國,,但1997年以來中國對俄羅斯累計投資不足50億美元,,占俄羅斯累計吸引FDI總額不足1%,且投資領域僅限于能源礦產資源等領域,,在證券投資和股份投資方面仍是空白,;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伙伴,但中國對巴西的投資額僅占其利用外資總額的0.1%,;2009年中國是印度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國,,但中國對印度的投資額占其利用外資總額不足1%。 種種事實說明,,金磚國家的合作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從多樣性、差異性和互補性的角度看,,金磚國家內部完全可以形成一個新的經(jīng)貿循環(huán),。由于各國間的工業(yè)化水平、產業(yè)結構及資源稟賦等存在較大差異,,各國可以加大相互間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場拓展、技術升級,、資源能源收購,、知識產權等領域的重點支持,加強外儲資產的相互投資,,從而改變儲備資產流向發(fā)達經(jīng)濟體債券的局面,。 更令人期待的是,金磚國家之間還有望形成新的金融循環(huán),。據(jù)印度媒體報道,,金磚國家有意建立聯(lián)合開發(fā)銀行,以促進南南投資。而金融危機以來,,金磚國家間也努力推進雙邊甚至多邊貿易互換協(xié)議,,力圖加速推動本國主權貨幣的國際化進程。未來,,金磚國家可以允許對方的機構在境內開設本幣賬戶,。進一步,可以考慮加大金磚國家間的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可以相互允許各自企業(yè)到對方國家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發(fā)行股票和債券,,共同建立新興經(jīng)濟體債券市場。 此外,,為逐步擺脫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各國需要提高本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份額。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統(tǒng)計,,2010年全球匯市日均成交額已達4萬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20%。然而,,金磚國家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其中,中國和巴西所占比重幾乎為零,,俄羅斯和印度所占比重僅為1%,。金磚國家貨幣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道路還很漫長,但從短期看,,積極推動各國貨幣的市場交易,,應該是擴大金融開放、逐步擺脫美元依賴,,進而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關鍵一環(h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