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政府為主要資源配置方的保障房建設,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據(jù)媒體報道,,今年多個地方出現(xiàn)了保障房建設開工目標較去年銳降的趨勢,。其中,廣州將下降47%,、深圳下降52%、上海下降38%、北京下降20%,,二三線城市如武漢、成都,、無錫,、蘇州等地均有明顯下滑。
這樣的下調幅度,,盡管出人意料地驚人,,卻也在意料之中。一方面,去年的保障房項目無論從興建規(guī)模還是投資增長速度看,,都已站到了一個相當高的起點,。在今年繼續(xù)保持這樣的高增長,確實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設的興起,與各地土地財政的大幅度萎縮處于同一個時間軸,。嚴厲的調控政策,,遏制了許多開發(fā)商的拿地熱情,這一勢頭傳導到保障房建設上,,就是地方政府的“頭寸”進一步吃緊,。 可以說,保障房建設實際上既承擔著民生目標,,也承擔著宏觀經(jīng)濟的目標,。一方面,通過房屋的增量供應改善現(xiàn)有住房體系,,盡可能地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剛性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保障房建設,,可以承接下游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數(shù)十個行業(yè)的市場,,避免這些行業(yè)因為對商品房的調控而一蹶不振,。然而,今年多地開工目標的急劇下滑,,卻給上述兩個目標的實現(xiàn)出了難題,。 地方政府的難點是,既要完成“全力以赴完成保障房建設”的軍令狀,,又要讓資金和土地壓力不再持續(xù)增加,,這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央政府部門的難點是,,如果單純依靠軍令狀,、實地督查等剛性行政措施貫徹調控意圖,有可能導致資金吃緊的地方政府以各種方式為調控上松緊帶,,變相盤活房地產市場,。以“蕪湖三日新政”為代表的地方房地產政策調整,反映的正是這種趨勢,。 所以,,要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和保障房建設的行進節(jié)奏,,必須得另想辦法。土地和資金的來源有限,,從中已經(jīng)很難獲取更多,,政策資源則還有待挖掘的空間。這其中,,也可以考慮如何讓社會資金參與到保障房建設中來,。邏輯上說,參與保障房建設的企業(yè),,等同于將部分生產資源從追逐利潤轉移到了履行社會義務上,,政策面上予以各種方式的獎勵,并無障礙,。比如,,給予參加保障房建設的民企以更大力度的稅收優(yōu)惠,賦予這些企業(yè)進入高門檻行業(yè)的“綠色通行證”,,甚至進行保障房共享產權的試驗等,。 在當前社會,大量資金無處可去,,與此同時,,保障房建設資金卻嚴重缺乏嗷嗷待哺。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政策改進疏導資金流向,,也許會讓保障房建設難度小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