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津書院
霸州市益津書院始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改建為高小學堂,。2006年初,,霸州市投資1750萬元恢復重建益津書院。益津書院總面積19740平方米,,由開放式文化廣場,、書畫院和展廳三部分構成。
在明清兩代,,霸州就出過眾多宮廷畫師,。清乾隆以后,翰墨名人有崔廷綬、崔恂,、李鈞,、吳楷、蔡振先等人士,,其中崔廷綬的書法,,乾隆皇帝大為稱贊:“其形似鬼、其神似鐵,、前人無有,、后人難學�,!苯▏蟀灾輹嫿绺侨瞬艥鷿�,,石文同、王克讓,、米春茂等一大批書畫家脫穎而出,。著名國畫家許鴻賓受教于齊派李苦禪及其他大師,后自成一家,。書法家馬文鸞楷宗歐柳,,行草取“二王”之妙,其楷書純熟清秀,,如出天然,,行草骨肉亭勻,柔勁相宜,,被國內(nèi)書界大師譽為“南有周昭,、北有馬文鸞”。
如今,,霸州有近兩千名書畫愛好者,,其中有50余名是省以上書畫協(xié)會會員。書院建成后,,定期舉辦書畫筆會并組織名品拍賣,、定期進行藝術交流、定期邀請名家講座,,促進了京津冀地區(qū)的書畫藝術界交流,。
中華戲曲文化園
中華戲曲文化園坐落于霸州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區(qū),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2億元,。整個文化園以民族風格為主,融入戲曲文化元素,,集我國戲曲藝術建筑之大成,,體現(xiàn)典雅大方、厚重古樸的氣質(zhì),園中建筑分為三部分即大觀樓,、國粹苑及館舍區(qū),。大觀樓是園中最具代表性建筑,為中式三層,。一層陳列有中華百戲圖,,為中國100座著名古戲樓,戲樓均按比例微縮并按實際地域分布建設,。戲樓中還以幻影成像的形式集中表現(xiàn)了二百多種戲種的經(jīng)典劇目,,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二層包括戲曲服飾館,、臉譜館,、藝術品館、茶座,。三層為京胡藝術館預展,、戲曲圖書館(包括音響資料、老戲單等),、道具館,。游客在逛遍中國古戲樓,品茶論戲之間,,感受中華戲曲的韻味,,中華文化的魅力。
戲曲文化園作為霸州諸多文化資源的龍頭,,其影響由京劇而社會,、由京津而全國乃至國際,更是霸州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節(jié)點,,它不僅是文化項目規(guī)模數(shù)量的累加和提升,更起到聚合資源,、聚攏人氣,、推出品牌的作用。
李少春和他的紀念館
李少春紀念館坐落在霸州市區(qū)益津中路,,由貴賓廳,、展廳和古典小戲樓(如圖)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00平方米,。
李少春(1919年-1975年)河北霸州人,。生于天津,長于上海,,“全能型”京劇表演藝術家,。其父李桂春(藝名小達子),以京劇連臺本戲《貍貓換太子》走紅上海,人稱“活包公”,。李少春1938年在天津正式亮相,,演出《打金磚》等戲,一炮而紅,。
1938年秋,,李少春“進京趕考”。組“群慶社”,,以文宗余(叔巖),、武宗楊(小樓)的文武雙出《擊鼓罵曹》、《兩將軍》轟動京華,。隨后,,拜余叔巖為師,得其真?zhèn)�,。從此,,步入“京角”行列中(右下小圖左為余叔巖,右為李少春),。
1955年中國京劇院成立,,李少春被任命為第一團團長,先后排演了《響馬傳》,、《赤壁之戰(zhàn)》,、《滿江紅》以及現(xiàn)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并拍攝電影藝術片《野豬林》,,成為傳世之作,并為后人留下了一份集編導演創(chuàng)腔于一身,;熔“京派海派”于一爐,;傳統(tǒng)戲、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戲“三者并舉”的“全能型”京劇藝術家的豐富多彩的人文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