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之初就“被辦卡”,,一套多達11張的信用卡,卻有8張不在學生自己手上,,登記地址和電話竟然屬于新聞學院,,這就是天津師范大學07級新聞班的畢業(yè)生最近發(fā)現的奇事。
這些信用卡如何“從天而降”,,學生信息被誰泄漏,,學生的隱私和金融信用如何保護?
2011年7月29日,,天津師大的畢業(yè)生小韓(化名)意外發(fā)現自己名下擁有11張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卡,,而他自己卻從未辦理過任何工行的信用卡。
記者調查之后發(fā)現,這位男生所在的班級,,天津師大07新聞班,,幾乎所有人身上,都發(fā)生了同樣的事件,。
問題出在哪兒,?
驚詫:我們同一時間“被辦卡”
“就在今天跟客服詢問小額存款手續(xù)費時我才意外地得知,自己在中國工商銀行名下竟然有11張信用卡,,用戶名都是本人,,辦卡日期則顯示為2007年9月29日。那是我大學開學的日期,�,!毙№n在“人人網”日志中這樣寫道。
這種情況不只發(fā)生在小韓身上,。據07新聞班的某位班干部回憶,在2007年開學之初,,新聞學院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給07新聞班的90多名學生每人發(fā)了3張“牡丹貸記卡”(未激活),,此卡是中國工商銀行發(fā)行的,采用國際通行的循環(huán)透支消費方式,。這些卡由班干部發(fā)給每位學生,。小韓則表示,他是在給客服打電話那一刻才知道那3張是信用卡,。而此前,,所有收到卡的學生從未填寫過任何信用卡申請單,3張卡就這樣“從天而降”,。
不僅僅是07新聞班,,新聞學院中包括廣播電視新聞、播音,、廣告班的其他07級學生也未“幸免于難”,,雖然人數沒有新聞班龐大,但是絕大部分學生也“被辦了卡”,。
讓小韓奇怪的是,,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并不止3張,實際上有11張之多,。最讓他感到擔心的事情是,,另外8張實體卡(未激活)并未在學生本人手中�,!皞人信息已經被透露,,實體卡又沒在我手里,難保不被盜用拿去透支�,!币晃粚W生不無擔憂地說,。
記者從工行客服了解到,這11張信用卡是一套卡,,都掛在同一個賬戶下,,每張卡的用戶信息,例如額度等都是一致的,。
懷疑:學院泄露了學生信息
因為11張卡的“主人”全部出自新聞學院,,而且當時牡丹卡是從新聞學院學工辦領取然后下發(fā)的,此外,,個人信息中地址一項竟是“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學院”,,而非家庭住址,在工作電話一欄中填寫的也是新聞學院的聯系電話23766061,。所以,,“被辦卡”的學生都懷疑是學院泄露了他們的信息。
一時間,,大家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天津師大新聞學院,。目前,高校處于放假期間,,記者未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新聞學院的有關負責人,。
記者假借一名同學的名義,向工商銀行客服詢問情況,,客服表示,,這些信用卡都是出自工商銀行天津分行國信支行,距離師大主校區(qū)大約6公里,。當記者找到國信支行,,卻被告知這批信用卡是士英路支行負責。記者再詢問士英路支行時,,該行工作人員表示負責人不在,,不方便接受采訪。
據了解,,辦理信用卡有嚴格的申請規(guī)程,,必須是本人提出申請,上交詳細的個人信息(身份證,、收入證明,、工作證明、居住證明等),,還需本人簽名,。
但是,,學生哪來的工作證明或收入證明呢?大量的申請遞交材料缺失,,銀行方面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工行某支行的大堂經理對記者表示:即使學生自愿激活、使用信用卡,,也面臨著因缺少償還能力導致的惡意透支的風險,。考慮到學生不具備償還能力,,我們不會給學生辦卡,。
但是這11張信用卡卻實實在在地“降臨”在新聞學院學生的名下。據了解,,我國于2009年開始加大了信用卡管理,,并在當年12月16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此前的兩年,,我國并未對發(fā)卡市場和受理市場進行全面規(guī)范,2007,、2008兩年信用卡發(fā)卡環(huán)節(jié)具體操作較為混亂,,甚至有銀行進入高校鼓勵學生辦理信用卡,達到占領市場份額的目的,。推廣信用卡可以獲得一定數額的回扣,,在當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面臨信用卡被冒用的風險,,無端擁有11張信用卡的學生希望趕緊將卡注銷。注銷信用卡時,,工行客服需要核對多項個人信息,,可除了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外,,學生對于其他項所填內容一無所知,對于注銷卡片造成了一定阻礙,。
同時,,小韓等也為那些還不知道自己擁有這些信用卡的同學們擔心,希望他們聽到的不是令人詫異的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