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吃螃蟹”舉動激起了公眾三公經費公開程度的持續(xù)期盼,。然而,,兩個月以來,,各部門“精煉”的表格和簡短的注釋,對于不具備專業(yè)知識,、不清楚相關背景和標準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奧,、難懂的“天書”,。難道三公支出為公開而公開?
“公開總比不公開好,�,!敝袊缈圃贺斮Q所研究員、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下一步三公監(jiān)督和制約需要審計,、問責等配套措施,。
公開概念
此“三公”非彼“三公”?
官方公布的“三公”與民間關切的“三公”概念不同,,又無具體細化說明,,渴望知情的公眾感覺不解渴。
對“三公”的關注源于民間,。人們想探究“一盒煙一壺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坐著一座樓”的現(xiàn)實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錢,?
民間關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費旅游,、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對于三公的探究源于最基本的知情需要,。
作為公眾知情權的守望者,媒體對三公有著持續(xù)的關注,。近日對中央部門三公支出的持續(xù)關注可見一斑,。3月23日,國務院定出時間表,,要求各部門6月公開支出情況,。按照國務院要求,98個中央部門要公開部門決算,。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開三公經費預算。這一“吃螃蟹”的舉動,,使得三公支出從幕后走到前臺,。但同時,將三公“打包”,,公布總數的方式也引來“看不懂”的質疑,。盡管7月15日,科技部在僅有的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總數基礎上進行了補充,,但從科技部開始,,陸續(xù)公布“三公”均為:中央部門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以及公務接待費,,并非民間所關注的三公支出,。
有專家指出,三公經費的公開的細化程度不夠,,導致人們很難對這樣的三公支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
因“三公經費”超5億曾一度登上支出榜首的海關總署,其中4.5億多用于“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并且表示“車輛大部分為執(zhí)法執(zhí)勤用車,,不同于一般公務用車,,是開展執(zhí)法執(zhí)勤工作的必要保障�,!庇嘘P專家在分析這一數字時指出,,執(zhí)法用車并非專門為官員服務的一般公務用車,需要區(qū)別對待,。只籠統(tǒng)地公布執(zhí)法執(zhí)勤用車的花銷,,公眾就無法對官員用車花費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籠統(tǒng)地公布公車花費意義不大,。言外之意:此“公車”非彼“公車”,。
有關專家呼吁,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他們當然知道政府也有正常開銷,,只是希望能夠把不該花的留下來,把能節(jié)省的省下來,。官方公布的“三公”與民間關切的“三公”概念不同,,渴望知情的公眾感覺不解渴。
公開目的
三公支出為公開而公開,?
縱觀陸續(xù)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的“三公”數據,,有的部門公開得細致,,有的公開得粗略,,有的有相應的解釋,有的則沒有,。
經歷了從單個緩慢公布到周末集中公布的轉變,,目前公布的單位已占大半。最初的目的是否實現(xiàn),?
繼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后,,國家文物局在其官網上公開了“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情況。數據顯示,,去年公務接待費的財政撥款決算數是48.32萬元,;今年這項費用的財政預算為151.85萬元�,!肮珓战哟M”的預決算相差103萬元,,增加兩倍多。一直提出要壓縮三公經費,,為何越壓越多,?公務接待費用呈兩倍增長,其必要性在哪里,?這些問題無法從一張短表上找到答案,。
數字一出,,引發(fā)輿論廣泛討論。國家文物局隨后就此進行解釋稱,,2010年國家文物局公務接待費預算與決算差異較大的原因是,,有7個與中國簽署文化交流協(xié)議的國家,因受各種因素影響,,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團訪華,,造成當年公務接待費支出相應減少。
經過此番質疑,,此后盡管一些單位在公布“三公經費”的同時進行解釋說明,,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中國民航局,、國家林業(yè)局,、中央黨校、中國工程院,、國家郵政局等多家單位仍被指過于簡單,。從“精煉”的表格和簡短的注釋中,老百姓仍然看不出錢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在諸多不滿的情緒中,,面對部分單位的“三公”解釋說明,公眾提出了“是否能夠相信”的疑問,。
國家糧食局公布2010年因公出國(境)費212.88萬元,,比2010年預算數增加13.04萬元,增加的原因是2010年參加國際會議和培訓團組增加,,另外一個團組由于歐洲受火山灰影響,,不能正常回國,,經費超出了預算,。
一直關注國務院有關部門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呂艷濱副研究員將公眾的迷惑歸因于目前“三公”公開的標準,、內容,、范圍、方式方法等沒有統(tǒng)一和規(guī)范,。
“這樣的公開還不能讓公眾清晰,、明了地判定該部門經費支出的詳細核算標準、開展有關活動與本部門履行職責的關聯(lián)度,、必要性和實際取得的成效,,因此也就很難判定這些經費的支出究竟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真的取得了應有的績效。知情的目的沒實現(xiàn),,勢必遭到公眾的質疑,。”在這樣的公開狀況下,,公眾只能“看個熱鬧”,。
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指出“三公經費”的統(tǒng)計口徑不一致,就難以有所比照,�,;诮M織結構、人員構成等諸多因素,,各部門公布的最終絕對數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說明相關工作的優(yōu)劣,。
缺乏權威部門把關,“自說自話”的數據難逃選擇性公開的命運,。
效實開公
面對質疑不予回應,?
對于公眾的質疑聲,多數部門基本上未予回應,。與此同時,,很多部門“吸取教訓”,苦心選擇周末扎堆公布,,避免引起過多的注意,。
當報道標題中“三公經費暫居首位”的主語一再改變,三公經費的新高也一再被后來者刷新,。質疑部門三公支出過高的聲浪在出現(xiàn)更高數字之后發(fā)生轉向,。
計生委因公出國費用比例高引發(fā)質疑。在計生委的“三公”賬本中,,2010年的實際花銷,、2011年的預算數都逼近500萬元,,超過“三公經費”總額的五成,。
當人們從這些公開的信息中看出了“不解”和“疑惑”的時候,“過于籠統(tǒng)”“支出總額過高”“公車占比過高”等質疑不斷出現(xiàn)——“三公”公開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知情之后的監(jiān)督介入,。但現(xiàn)實狀況是,,相關部門多數未回應。
如果熱鬧關注的背后是“你可以批評,,但我堅決不改”的態(tài)度,,那么眼下轟轟烈烈的“三公”公開又有多少是“虛熱”的成分?
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指出,,面對輿論批評,,有關中央部門現(xiàn)在除了第一輪的說明以外,應該有第二輪的實質調整。并且伴隨工作的推進將相關信息對社會公布,,讓人們看到監(jiān)督實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公開只是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下一步的監(jiān)督和制約需要審計、問責等配套措施,。
還有專家指出,,唯有擴大公民與人大代表們的話語權,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編制和審議政府預算,,才能真正使涉及到公眾切身利益的財政開支不會成為一筆糊涂賬,。
“預算公開總比不公開好�,!睏钪居轮赋�,,“結果導向”預算評價機制似乎更加合理。即以某項目為例,,考察投入和實際產出,,并且引入第三方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