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財長拉加德訪華,來意不言自明,她說要像李娜在法網中一樣“充滿信心”,。中國該如何選擇,?
在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選戰(zhàn)中,對于中國的角色,,外界大致有兩種聲音,。
一是中國要出頭。作為最大新興國家,,中國應當仁不讓,,支持新興世界候選人,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人選,。比如,,一些國內外專家就鼓吹,,現(xiàn)任IMF總裁特別顧問的朱民就是上佳人選;此外,,央行行長周小川亦可考慮披掛上陣,,為國爭光。另一種聲音,,則是中國要支持西方,。考慮到拉加德基本勝券在握的實際情況,,中國既已無力回天,,自更沒必要從中作梗,從國家利益看,,中國索性順水推舟,,賣西方一個人情。
但筆者看來,,中國可有第三種選擇,,或者說走“中間道路”,那就是“明爭而暗讓”,。這么重要的職位,,爭是必須的,即使不為本國爭,,也不妨為新興國家爭,,爭不爭是態(tài)度問題;但讓可能是必然的,,結果非中國所能控制,,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讓不讓是利益選擇問題,。但如何讓,,自然有玄機,更要有條件,。
在拉加德出訪印度時,,印度領導人語焉不詳?shù)乇硎荆安槐WC”一定會支持拉加德,。印度的做法,,應該屬于中國古話的“引而不發(fā)”,目的就是爭取利益最大化,。對中國來講,,IMF作為未來國際金融新秩序的中心角色,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在位高權重的IMF總裁問題上,,更應有外交的智慧,。中國雖略輸先機,但籌碼仍有,,而且至少比印度等國要多,。
畢竟,中國是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新興國家,,沒有中國的支持,IMF很難正常運作,;第二,,在當前國際焦點的歐洲債務危機上,無論是在IMF內還是從雙邊關系看,,中國都是歐盟的積極幫助者,,歐洲理應尊重中國的意見。
中國可以支持拉加德出任IMF總裁,,但前提必須是雙方達成某種共識,,或者說“有約束力的默契”。第一,,必須照顧中國權益。在當前國際金融領域的斗爭中,,IMF事實上已成為西方對中國施壓的重要工具,,這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尤其明顯。中國和IMF前幾任總裁,,關系不是太密切,,根源就在這個地方。拉加德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公允做事,,照顧中國的權益,至少不侵犯中國的底線,。
第二,,必須給予中國更多份額。IMF是按份額說話的,,按照2010年改革方案,,中國在IMF份額將達到6%,成為第三大股東國,。但中國這點份額,,還不到美國的40%,歐洲的1/5,而且,,日本份額仍遠高于中國,。這與中國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符,實際上削弱了中國對國際金融規(guī)則的影響力和制定權,。歐美要想繼續(xù)維持對IMF的領導,,就必須承諾推進改革,提高中國等新興國家的份額,。
第三,,必須提拔更多中國職員。一方面,,IMF應改變歐美官員占絕大多數(shù)的局面,,畢竟IMF是國際組織,理應保持國際特色,,尤其需要提拔更多的新興國家官員,,其中自然包括中國的官員。另一方面,,在高層職員安排上,。朱民理應更上一層樓,擔任副總裁,。畢竟,,他現(xiàn)在的總裁特別顧問職務是臨時性設置的,作為中國官員中的杰出代表,,他有必要也有能力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的這些要求,絕不是漫天要價,,符合新興國家的利益,,而且反映了當前國際經濟金融格局的變化。如果這種改革遲遲不推行,,最終損害的是IMF的合法性,,于西方也不利。這正如拉加德的競爭對手,、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滕斯所強調的,,隨著全球經濟中的相對財富和金融流動正出現(xiàn)重大的轉移,繼續(xù)改革變得日益緊迫,,“如果發(fā)達經濟體拒絕接受這種變化,,如果新興市場國家選擇離開,那么整個世界就面臨著重新滑向深淵的風險”,。
至少值得肯定的是,,拉加德對這些訴求也作出了積極回應,。在訪華期間,拉加德就表態(tài)說,,如果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中國在IMF的代表權就應該隨之擴大;至于人事問題,,朱民未來在IMF高層管理中發(fā)揮關鍵作用,,也是“完全合理”的。這就是博弈的結果,。中國雖無法改變大局,,但完全可有所作為,推動IMF改革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