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過快上漲的食品價格,,防止通貨膨脹加劇,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熱點問題,。為此,,國務院已經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少地方政府也按照中央的部署行動起來。在這些政策措施中,,有些屬于市場手段,,也有不少是行政手段。 維持食品價格穩(wěn)定,,防止通貨膨脹加劇,,幾乎是每個現代國家政府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對于剛剛進入小康社會,,食品在大多數人的生活開支中還占相當大比重的中國來說,,這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筆者認為,,維持食品價格基本穩(wěn)定,,最根本的辦法是確保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這既要靠市場力量,,也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始于農村,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率先納入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市場經濟體制,,今天的中國人就無緣享受遍布城鄉(xiāng)市場的豐盛農副產品,。今后,確保農副產品供應,,維持食品價格穩(wěn)定,,還要繼續(xù)堅持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激發(fā)供給方的積極性,,努力增加適合需求方的產品,。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菜籃子”、“米袋子”問題可以完全交給市場去解決,。 農副產品生產周期長,,不能像工業(yè)生產那樣完全按照市場多變的需要,隨時調整產量和品種,;而且農業(yè)生產受氣候條件影響大,,產量總有豐有歉。要保證農副產品的穩(wěn)定供應,,就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庫存儲備,。而農副產品量大價低、且易霉變,,除要占壓資金外,,倉儲成本也很高。完全按市場機制操作,,就不可能長期保持充足的儲備,。遇到歉年,必然供給不足,,價格騰升,。封建時代的帝王們都懂得要靠官府之力才能“廣積糧”的道理,北京城里至今還有“祿米倉”這個地名,。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已經十分成熟的歐美國家,,政府為確保經濟安全和政治需要,長期以來也對農業(yè)生產和農產品儲備提供大量補貼并在必要時進行行政干預,。 至于居民的“菜籃子”,,即以鮮活商品為主的副食供應,不可能過多指望中央政府的干預,,地方政府要多承擔責任,。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可以靠對周邊農民開放市場,,允許他們肩挑手提,,在街頭出售自家庭院出產的剩余產品,來豐富城市居民的鮮活副食供應,。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推進,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鮮活商品需求大增,,而城市周邊農家在庭院里種菜喂豬的越來越少,只有大規(guī)模的專業(yè)化、商品化生產才能保證鮮活副食品的穩(wěn)定供應,。為此,,政府必須動員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多種力量,與條件適合的地區(qū)合作建立比較穩(wěn)定的鮮活商品供應基地,,并在運輸,、倉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條件。必要時,,也應該對產地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分擔市場和自然災害風險,。也許,城市當局為維護居民“菜籃子”的努力,,不能直接增加本地的GDP,,但“菜籃子”對于百姓來說才是市長們最大的政績。 至于有媒體分析,,此次部分食品或食品原料價格暴漲與投機炒作不無關系,。筆者認為,抑制投機的最有力手段,,仍是確保穩(wěn)定供應,。鮮活商品存儲成本很高,在居民飲食習慣不出現重大轉變的情況下,,某種鮮活商品的總需求應該是大體平穩(wěn)或有序增加的,,待價而沽、投機牟利的風險極大,;只要供給穩(wěn)定,,投機的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畢竟有限。當然,,對于惡意炒作,、擾亂正常市場秩序而觸犯刑律者,政府必須嚴厲懲處,。但這種對市場秩序的監(jiān)管,,應該是常態(tài)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