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要構建一個“池子”容留涌入中國的“熱錢”,這不是什么新鮮事,。2004年至2005年,,人們就一直在討論,用什么辦法吸附“熱錢”,。當時,學界一般認為,,鑒于中國金融市場的規(guī)模過小,,所以對流動性的吸附能力有限,如果管不好,,房地產(chǎn),、股市的泡沫會十分巨大。 后來的事實證明,,熱錢對中國經(jīng)濟的沖擊巨大,。要澄清一個問題,,周小川說的“池子”既非股市,也非房地產(chǎn)市場,。因為,,這不在周小川的職權范疇。所以,,他所說的“池子”一定是與央行相關的工具,,是央行可以操控的工具。我理解的“池子”其實就是用多種工具吸附市場流動性的手段,,也可以視為“一籃子手段”或“一籃子工具”,。我們必須注意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必須減低構建“池子”成本,。上次央行對沖流動性所用的工具,主要是不計代價地發(fā)行央票,、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兩個手段都是有成本的,因為都需要向金融機構支付利息,。上次中國央行一面加息,,一面發(fā)行央票、提高“存準”,,這必然使得央行對沖流動性的成本越來越高,。盡管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通過不斷地買賣央票或債券可以有一點收益而對沖掉部分成本,,但那其實遠遠不夠,,甚至可能發(fā)生虧損。怎么辦,?其實,,虧損、尤其是央票所發(fā)生的利息必須由財政補足,。 大家都知道,,銀行票據(jù)的發(fā)行收入是沒有盈利項目背景的,說明了,,發(fā)行央票所收入的貨幣都靜止在央行的賬戶上,,沒用。因此,,這部分資金等于財政在白白支付利息。數(shù)額有多大,,說不清,。不過,,按大約4萬億元的規(guī)模、平均2%的成本估算,,每年800億元人民幣,,如果加息,這個成本會更高,。這不是一個小數(shù)據(jù),,取消農(nóng)業(yè)稅,每年財政收入不過減少600多億元而已,。 所以,,未來如何減少成本,是個大問題,。我們必須意識到,,允許無度上調“存準”和發(fā)行央票,這等于是允許讓“熱錢”去無度地打劫我們中央財政的收入,,勢必弱化財政對民生的保障能力,。這是中國老百姓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第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對沖“熱錢”帶來的流動性,,不能傷害實體企業(yè),。央行回收流動性是總量回收,不管錢是誰的,,收回來就完事,。但是,從2003年至2008年的回收過程看,,央行回收流動性沒有充分考慮國內企業(yè)的資金需求,,結果是一方面市場流動性巨大,根本就對沖不過來,;另一方面是企業(yè)嚴重缺錢,,舉步艱難。 央行必然清楚,。在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國際國內市場的原材料價格飛漲,勢必加大企業(yè)對資金的需求量加大,。你加息,、你緊縮,你可以抑制國內的投資需求,,但你抑制不了美元的貶值,,抑制不了因為美元貶值而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上漲。 企業(yè)貸款需求大,,不是因為他們對原材料的需求多了,,而是因為原材料價格貴了,。如果把這兩個不同因素導致的貸款需求增加一樣看待,那對企業(yè)是犯罪,,對中國經(jīng)濟是犯罪,。所以,中國宏觀經(jīng)濟調控必須細致入微,。不能只顧總量問題,,不顧結構問題。必須首先分析結構問題,,采用結構性政策,,對癥下藥,才能使政策更加準確,。這才是宏觀經(jīng)濟調控水平需要盡快提高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