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發(fā)展的本意是什么,?從社會學的角度講應該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工作及居住需求,樓市一定是要以人為本的,,否則樓市無發(fā)展之必要和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實行了房改之后,,房地產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人們住房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住房需求的個性化得以張揚,,過去逼仄的“住房平等”被多樣化的住房供應所代替。這是社會的進步,。 當今,,樓市除了社會學的含義,更多被賦予了經濟學的責任,,甚至成為特定階層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工具,。并不是說樓市的發(fā)展已經完全變了味道,而是說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樓市一定程度上“被發(fā)展”了,、“被繁榮”了。而主導這個過程的就是橫沖直撞的流動性過剩,。 當然,,我們也可以強調中國投資渠道狹窄,,只有股市和樓市是有效的投資路徑,股市不行了,,那么只好投資樓市,。但這僅僅是表象,為什么喊了這么多年的投資狹窄的問題解決不了,?為什么發(fā)達國家有比較寬泛的投資渠道,?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無論是相關部門還是市場參與者,,或是大眾投資者,,都不同程度存在一種浮躁心理。在市場經濟改革進入到深水區(qū)后,,我們的改革不是去啃硬骨頭,,而是片面地用經濟的手段解決一些問題。樓市的發(fā)展軌跡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xiàn),,或者是偶然中的必然,。 去年美國次貸危機惡化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政府也迅速采取行動,,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等措施。這些計劃又是通過巨額信貸的方式得以向經濟體傳播,。然而,,這些流動性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體經濟,相當部分流到了股市和樓市,,推動資產價格泡沫的產生,。 反映在樓市上,就是5月份之后一線城市成交量和價格的雙雙暴漲,。開發(fā)商們再次遇到了“錢多,、人傻、速來”的奇景,。這一輪行情開發(fā)企業(yè)不僅渡過了資金緊張的難關,而且獲得了下一輪發(fā)展的必要資金儲備,,避免了行業(yè)洗牌的命運,。 贏者自可不提,但輸者是誰呢,?進入9月份,,上海住房成交均價已經接近2萬/平方米,但成交量在下降,,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亦如此,。相信自住需求者面對當前的市場不是持幣觀望,而是空手無奈,。踏準節(jié)奏的投資者是贏家,,但在資金推動行情的運作下,資金是可留可走的,,在資金大潮退去的那一刻,,付出代價的恐怕并不僅僅是這些投資者。 8月份一系列經濟數(shù)據(jù)正在陸續(xù)公布,,從目前發(fā)展態(tài)勢看,,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走出通縮,外貿出口降幅縮小,,出口正在恢復,。在宏觀層面,溫總理多次強調下半年繼續(xù)保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但這更多意味著“外松內緊”,。銀行執(zhí)行層面,二套房信貸已全面收緊,,再無“擦邊球”可打,,下半年住房信貸收縮毫無懸念。 經濟轉暖,、信貸收縮,、供應下降、房價高企,,這一系列的信息傳遞給我們這樣一個推論:下半年樓市將面臨流動性退潮的局面,,資金推動型行情不可持續(xù)。6月份很可能成為全年的一個成交高點,。如果沒有后續(xù)投資資金的推動,,那么一線城市的房價很難在高位維持,指望自住和改善需求接盤是不現(xiàn)實的,。 相信樓市依然會經歷周期性的潮起潮落,,這是正常的規(guī)律,但如果這個“度”掌握不好,,市場就會扭曲變形,。而樓市如果被劫持為特定階層抽取社會財富,各色人等都會被裹挾而入,。那么這種畸形的發(fā)展就將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所幸,當前樓市還沒達到這種瘋狂的程度,,政策在調整,,資金在觀望,,經濟在好轉,樓市也會在調整中回歸理性,。無所謂明年樓市如何走,,解決樓市高地價、高房價的問題不在樓市本身,,而是在樓市之外,。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每周房產評論》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