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北京圓明園里最后一戶人家搬走了。至此,,國家投入將近2.7億元,,前后共遷出近800戶人家,歷時22年的圓明園住戶搬遷工作畫上了句號,,圓明園進入了全面維護和徹底清理的工作階段,“九洲清晏”將于奧運會前迎接游客。
 |
圓明園春色,。國新
攝 | 4月下旬的圓明園春意已濃,柳垂花盛,,風輕水秀,,迎來了如織游人,。人們漫步于充滿了殘缺之美的圓明園中,或閑坐或步行,,或在湖中蕩起小船,,或到大水法遺址前留影,盡享名園春光,。目前向游客開放的景區(qū)還只是圓明園遺址的一部分,,不久后,圓明園將以更加完整的面貌迎接游人,。
更多景點正待修復開放
圓明園中有個著名的九洲清晏,,位于圓明園后湖景區(qū),是環(huán)繞后湖構筑的9個小島,,為中國古代疆域圖《禹貢》中“九洲”之象征,。當時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直接吸取了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該區(qū)遭到的破壞最為嚴重,,除了1860年被英法聯軍火燒洗劫之外,“文革”期間還遭受了盜砍樹木,、盜采古跡石料,、填湖造田等破壞。 長期以來圓明園中有大量的居民住戶,,遺跡不能得到整修,。如今隨著圓明園內居民搬遷工作的完成,九洲清晏中的碧瀾橋等6座橋涵,,正在進行沿岸渣土清理,、碎石修復與歸位,預計將于奧運會之前展現給游人,。 還有一些以前開放過的景點正在修復,。比如長春園內的風荷樓,遭到英法聯軍破壞后只剩下地基,,地表的建筑為后來所補建,,但結構和外形已經十分破舊,顯現不出往日的風采,。因此,,今年3月起,圓明園管理處開始對風荷樓進行封閉修整,,把原來的屋梁結構進行加固翻新,,計劃在今年“五一”之前對游人重新開放。
文物歸位整修避免新破壞
已開放景區(qū)中最具特色,、有別于中國園林的西洋樓遺址,,坐落于長春園北側,,建筑由巴洛克風格和中國傳統(tǒng)手法融合而成。當年被洗劫和火燒之后,,原有的奇珍異寶全部丟失,,只剩下殘垣斷壁、碎石橫陳,,昔日輝煌盡失,。 與西洋樓遺址情況類似的獅子林遺址,位于西洋樓遺址南側,,如今已對外開放,。它原是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以疊石著稱,。獅子林遺址遭到破壞后,,片瓦無存,湖石,、石刻大多失散,。后來,圓明園管理處對獅子林遺址進行了局部清整,,整理臨水基址,、清理河道,發(fā)掘恢復虹橋及水關,、水門3座石拱,,并復位保護乾隆御筆匾、詩刻石32件,。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王玉偉談到這兩處遺址的保護時表示,,在不影響遺址現狀的基礎上,,對文物進行適當歸位,,搶救已經挖掘出來或者在地面裸露的文物和石頭碎塊,并對它們進行防止氧化,、風化的系列處理,。王玉偉還提到,也有可能把那些已經發(fā)掘出來又不容易保護的文物,,放進博物館等室內場所保護,,或者考證后重新埋起來。因為長埋于地下的文物一旦出土更容易風化,,如果保護技術不成熟,,條件不具備,還是先埋起來更好,。
環(huán)境與遺址保護齊頭并進
“現在住戶都搬出去了,,這樣環(huán)境保護上效率也會更高,,與前幾年相比這里已經好多了,水鳥來了,,樹木茂盛了許多,。”園內游人張先生不住地贊嘆,。如今園內裸露的土地已基本種上草皮,,有效地防止了沙塵;周邊環(huán)境整治規(guī)劃的遠期目標也隨著北京市城市建設的步伐,,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 圓明園遺址公園雖以遺址保護為主,但環(huán)保也在跟進加強,。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國內外的游客會大量增加,圓明園管理處也已經采用了更細化的保護規(guī)定,,避免因游客接待問題造成不必要的環(huán)境和文物遺址破壞,。 談到管理規(guī)劃時,圓明園管理處新聞發(fā)言人宗天亮表示,,圓明園準備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建成遺址公園,,園內遺址將得到整體保護,讓游人能體會到圓明園鼎盛時的基本風貌,。
|
圓明園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如今對外開放的只有長春園、圓明園福海景區(qū)以及綺春園的局部景區(qū),,而三園之中圓明園的大部分地方還沒有對游客開放,。 | | |